【桐音别馆】堵上耳朵,这是一部炫目的电影,POTO观后感
登录 | 论坛导航 -> 华新鲜事 -> 文学艺术 | 本帖共有 23 楼,当前显示第 4 楼 : 从楼主开始阅读 : 本帖树形列表 : 返回上一页
作者:沈喑 (等级:10 - 炉火纯青,发帖:2028) 发表:2005-01-07 15:13:15  4楼  评分: 
我曾看过小说和百老汇的版本,现在有一点儿疑问
小说是中四那年看的,国内初中三年的英文水平,现在我都不敢信任自己所剩不多的印象;纽约百老汇的版本,至少与伦敦版的歌剧有很大出入;而因为电影与伦敦版差不多一致,所以这次看电影好像又看了一个新演绎似的。

我以前没有印象那个Phantom是人,好像小说和百老汇都没有明确这一点,电影里居然还有清楚的身世交代,怎么不一块儿交代一下真的是个人的话怎么会有种种魔力的呢?(比如说让人一张嘴蛤蟆叫的Power -_-!!)

第二个疑问嘛,关于Phamtom的性格。Phantom逼着Christine做出选择,要么跟他让子爵获得自由、要么拒绝他而让子爵死亡,这构成经典的希腊悲剧模式,即悲剧主角必须具有选择的自由,但无论怎么选择后果都必须是悲剧性的,所谓“悲剧性的两难窘境”。然而POTO耐人寻味之处正在于这一幕之后令人惊讶的antithesis,由此Phantom成为从开始至终局的彻底的悲剧角色,而这也正是他自己选择的。这进一步启发观众反思,当他逼着Christine选择时,其实这个选择恰恰是给他自己,而无论他如何选择也将以悲剧收场。这才是真正构成悲剧的两难窘境之所在。

小说和百老汇的版本,都强调了Phantom化身为音乐天使的角色,通过艺术的神圣追求让他掩盖了更“人”性的一面;所以Christine对Phantom的感情绝没有电影中处理得那么简单。电影甚至赤裸裸的将这两者的关系描绘成Phantom的欲望、自私和占有、Christine的头脑单纯、不明就里和后来邀人同情的被胁迫。电影中的Phantom形象显然减少了其忧伤与神秘、而变得更像一个在被排斥和孤独中被扭曲变态的真实的“人”。

前天还和大象说起,怎么有这么多种很不同的演绎?!——这样是不是原意,有没有什么依据可言,这是我的疑问,主要从文学的方面来看。至于其他方面,听觉上很明显电影里的音乐soundtrack化了、与歌剧相差颇远;视觉上,建筑的恢宏、墓园的布景、人物的繁多,电影在这一点上的确比百老汇占有优势;然而考虑到电影技术与舞台的差距,仿佛百老汇的现场更令人惊喜:剧院地下随小船划动,地下一层层涌处排满蜡烛的铁栅门,舞台上方悬挂的大型灯饰在事故那一幕掉了下来,仿佛真的是free fall似的掉了下来又被Phantom控制住,令人印象深刻。



大音希聲,大象無形。

欢迎来到华新中文网,踊跃发帖是支持我们的最好方法!原文 / 传统版 / WAP版只看此人从这里展开收起列表

本帖共有 23 楼,当前显示第 4 楼,本文还有 N-1 层楼,要不你试试看:点击此处阅读更多 >>



请登录后回复:帐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