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曾看过小说和百老汇的版本,现在有一点儿疑问小说是中四那年看的,国内初中三年的英文水平,现在我都不敢信任自己所剩不多的印象;纽约百老汇的版本,至少与伦敦版的歌剧有很大出入;而因为电影与伦敦版差不多一致,所以这次看电影好像又看了一个新演绎似的。
我以前没有印象那个Phantom是人,好像小说和百老汇都没有明确这一点,电影里居然还有清楚的身世交代,怎么不一块儿交代一下真的是个人的话怎么会有种种魔力的呢?(比如说让人一张嘴蛤蟆叫的Power -_-!!)
第二个疑问嘛,关于Phamtom的性格。Phantom逼着Christine做出选择,要么跟他让子爵获得自由、要么拒绝他而让子爵死亡,这构成经典的希腊悲剧模式,即悲剧主角必须具有选择的自由,但无论怎么选择后果都必须是悲剧性的,所谓“悲剧性的两难窘境”。然而POTO耐人寻味之处正在于这一幕之后令人惊讶的antithesis,由此Phantom成为从开始至终局的彻底的悲剧角色,而这也正是他自己选择的。这进一步启发观众反思,当他逼着Christine选择时,其实这个选择恰恰是给他自己,而无论他如何选择也将以悲剧收场。这才是真正构成悲剧的两难窘境之所在。
小说和百老汇的版本,都强调了Phantom化身为音乐天使的角色,通过艺术的神圣追求让他掩盖了更 (more...)
一点儿想法。
我觉得因为电影篇幅的关系,使得小说里面的很多解释phantom身世的篇章都没有出现,甚至他的名字eric都没有出现。此外由于这个电影直接根据音乐剧改编,所以,音乐剧里面没出现过的,也就没有过多地放进这部电影里面。
再说phantom和angel of music的关系。舞台剧里面之所以能够刻画出phantom化身音乐天使的一面,是因为演员的唱功一流,SB和MC合作的版本中,MC的天籁之音将phantom的音乐天使的一面完全表现出来了,而电影里面,我不得不说因为演员自身条件的限制,无法让观众们感受到音乐天使的魅力。因此,我也特别同意上面庸人的观点,还是捂上耳朵看戏吧。这部电影的视觉效果可以说已经做得非常好了,就别再要求它听觉也能够怎样了。
个人觉得,现在好莱坞拍的电影,很少有人能够踏踏实实的讲一切都到完美,大家都是大概其,图个热闹炫目就好了,根本经不起推敲。这部戏能够拍成这样,说实话,已经不容易了。这就是电影与舞台剧的演绎存在着这么大出入的原因。电影的制作,真得太缺乏严谨的态度了。
再说phantom和angel of music的关系。舞台剧里面之所以能够刻画出phantom化身音乐天使的一面,是因为演员的唱功一流,SB和MC合作的版本中,MC的天籁之音将phantom的音乐天使的一面完全表现出来了,而电影里面,我不得不说因为演员自身条件的限制,无法让观众们感受到音乐天使的魅力。因此,我也特别同意上面庸人的观点,还是捂上耳朵看戏吧。这部电影的视觉效果可以说已经做得非常好了,就别再要求它听觉也能够怎样了。
个人觉得,现在好莱坞拍的电影,很少有人能够踏踏实实的讲一切都到完美,大家都是大概其,图个热闹炫目就好了,根本经不起推敲。这部戏能够拍成这样,说实话,已经不容易了。这就是电影与舞台剧的演绎存在着这么大出入的原因。电影的制作,真得太缺乏严谨的态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