忽发奇想-保险作为投资产品的探讨不说ILP 太复杂,只谈Wholelife和term。
假设把Wholelife保险分割成消费性保障部分+储蓄型投资部分
理论上来讲只要有信心跑赢储蓄型部分保险公司的收益率,那就可以只买消费型保险,并用其他部分做等值关联投资。
保险经纪的论据是,投资不一定能立刻变现(如不动产),就算变现当下周期也不一定是盈利,需要用的时候还是会受影响。保险的保障功能是一旦触发,立刻生效,短期事件不会影响长期收益。个人觉得这似乎是一个比较好的论据,但细想之下理论上来讲如果想要彻底跑赢人寿保险的话,现金流很重要,货币、债券以及坚持不懈的再平衡,可能在中长期是比较理想的对标。
还有一个论据是人寿保到老,term无论如何都有个更早终结的期限。但复利之下超过30年,年化收益的细微波动造成的差别明显扩大,这时候保险额度的意义从机会成本的角度来讲,是否就很鸡肋了。
小白的一些胡思乱想,求大牛给点思路。
---
该帖荣获当日十大第2,奖励楼主18分以及27华新币,时间:2018-07-25 22:00:02。
把保险当作投资收益工具
其实有点南辕北辙了,
因为本身的保障属性就决定了在未发生重大事故的时候必然存在sinking fund
不算ILP这种风险自负的计划,很多whole life的投资策略和方法都很大程度受MAS以及保险公司par fund manager的影响,下面是一个par fund过去10年各公司的实际收益比较,组成成分包括70%-80%的本地企业债券 和20%的本地股票房产,如果楼上非要拿最理想的情况10%-30%的投资收益来比较,也请一并分析该fund的组成成分,是否有任何AA评级公司的本金保证背书。
https://www.straitstimes.com/business/banking/better-returns-eyed-for-participating-funds-in-2018
最后,保险公司的理财产品千奇百怪,参差不齐,但也不是完全一棒子打死没有一点可取之处,楼上有个观点和我的观点很像,自己能管住钱不乱花,自己的理财能力能跑过通胀,跑过大部分bonds收益的benchmark,保险就买term就好。
因为本身的保障属性就决定了在未发生重大事故的时候必然存在sinking fund
不算ILP这种风险自负的计划,很多whole life的投资策略和方法都很大程度受MAS以及保险公司par fund manager的影响,下面是一个par fund过去10年各公司的实际收益比较,组成成分包括70%-80%的本地企业债券 和20%的本地股票房产,如果楼上非要拿最理想的情况10%-30%的投资收益来比较,也请一并分析该fund的组成成分,是否有任何AA评级公司的本金保证背书。
https://www.straitstimes.com/business/banking/better-returns-eyed-for-participating-funds-in-2018
最后,保险公司的理财产品千奇百怪,参差不齐,但也不是完全一棒子打死没有一点可取之处,楼上有个观点和我的观点很像,自己能管住钱不乱花,自己的理财能力能跑过通胀,跑过大部分bonds收益的benchmark,保险就买term就好。
[本文发送自华新iOS 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