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音别馆】试说“通史”之恶(一)
喜好指点江山是我等不甚成功男人的通病。为此,不得不也看些正、野史书作为弹药。象我这样读理工而又不通文理的家伙,是没有耐心去追究原始史料的。象县志、笔记、实录之类琐碎的文字,实在是不敢涉足。那些“有条理、有逻辑”的通史类读物,对我这种理工动物有着天然的吸引力。
抛开中学里学的通史不说,我最早接触到的通史体系是金观涛、包遵信等人的学说。之后我开始读李约瑟,最近又开始读黄仁宇。简单地说,李约瑟提出了一个问题:在中国,为什么没有发生科学革命?以李老先生为首的一大批人为此辛勤数十年,著有《中国科技史》七卷二十多册,却回避着不愿就此问题作答。我只读过第七卷全部和第二卷的部分章节,作者曾承诺在第七卷给出他对上述问题的解答。但我读第七卷时,却每每感到作者在字里行间承认“此题无解”。我读李的作品味如嚼蜡,却幸好当年在NIE期间实在是闲极无聊,使我得以管窥李先生为之奋斗终生的事业。我只能总结说,李先生告诉我们:请大家从社会、宗教等角度进一步思考这个问题,作文,并交到我办公室门口的信箱里(天堂某处)。也许李先生见上帝时头一句便是问那个“李约瑟问题”,答案可想而知。。。
读金、包等人的著作则要爽气得多。《让科学的光芒照亮自己》这一本三、四百页的小册子,似乎对李约瑟问题给出了一个相当清晰完整的解释——即科学、技术与社会严重脱节导致发展饱和;以及超稳定的社会结构决定了自发的革命不可能发生。第一遍通读金、包等的作品时,我往往会陷入一种癫狂的兴奋中,让我不顾一切地一气把整本书读完。他们惯用控制论的概念和术语来讨论历史规律,让我很有亲切感。流畅的逻辑和文字,更引导我屏气凝神,一气看下去。但是当我回头再看时便是疑窦丛生,惴惴不安地好像刚刚高价买下块未开的璞石。毕竟,他们的论证太仓促和简略了,有太多的弱点可作为批驳的切入口。例如,金认为在英国,圈地运动破坏旧经济在先,而资产积极革命破坏旧社会结构在后;两者时间错开,因而社会可以进步。这类把现象当作本因的论证,是很成问题的。尽管如此,金的理论至今主导着我的历史观。同时我承认,这并不是因为他们的论证已经使我信服。
我读黄仁宇,是从去年的圣诞夜开始的。火车上的15个小时里,我把《万历十五年》前前后后翻了几遍。然后又立即买、借了他的其它几本著作。《十五年》不是一本通史,也不是传记、语录等等;它是一本在政治、经济领域对黄的“大历史”的注解。我对黄的著作了解尚浅,又受到自己原有观念的影响,不敢说对他的“大历史观”有什么认识。我只是隐隐觉得,黄认为:价值观、政治和广义的经济(包括科技、军事)等因素之间,产生了一个死结而无法发展。在这一点上,黄与金可以说是殊途同归。对黄的阅读加强了我对金的~信仰~,但是这仍然不能让我~信服~。
“信仰”,是“信仰”!我的历史观是建立在信仰的基础上的,那些论证不过是加强了我的信仰。正如同阿奎那(Thomas Aquinas)对上帝存在性的论证,它能强化信徒的信仰,对异教徒的作用却是十分有限的。(我不回避我对自然科学的“信仰”,稍后我会涉及这一点。)
待续...
抛开中学里学的通史不说,我最早接触到的通史体系是金观涛、包遵信等人的学说。之后我开始读李约瑟,最近又开始读黄仁宇。简单地说,李约瑟提出了一个问题:在中国,为什么没有发生科学革命?以李老先生为首的一大批人为此辛勤数十年,著有《中国科技史》七卷二十多册,却回避着不愿就此问题作答。我只读过第七卷全部和第二卷的部分章节,作者曾承诺在第七卷给出他对上述问题的解答。但我读第七卷时,却每每感到作者在字里行间承认“此题无解”。我读李的作品味如嚼蜡,却幸好当年在NIE期间实在是闲极无聊,使我得以管窥李先生为之奋斗终生的事业。我只能总结说,李先生告诉我们:请大家从社会、宗教等角度进一步思考这个问题,作文,并交到我办公室门口的信箱里(天堂某处)。也许李先生见上帝时头一句便是问那个“李约瑟问题”,答案可想而知。。。
读金、包等人的著作则要爽气得多。《让科学的光芒照亮自己》这一本三、四百页的小册子,似乎对李约瑟问题给出了一个相当清晰完整的解释——即科学、技术与社会严重脱节导致发展饱和;以及超稳定的社会结构决定了自发的革命不可能发生。第一遍通读金、包等的作品时,我往往会陷入一种癫狂的兴奋中,让我不顾一切地一气把整本书读完。他们惯用控制论的概念和术语来讨论历史规律,让我很有亲切感。流畅的逻辑和文字,更引导我屏气凝神,一气看下去。但是当我回头再看时便是疑窦丛生,惴惴不安地好像刚刚高价买下块未开的璞石。毕竟,他们的论证太仓促和简略了,有太多的弱点可作为批驳的切入口。例如,金认为在英国,圈地运动破坏旧经济在先,而资产积极革命破坏旧社会结构在后;两者时间错开,因而社会可以进步。这类把现象当作本因的论证,是很成问题的。尽管如此,金的理论至今主导着我的历史观。同时我承认,这并不是因为他们的论证已经使我信服。
我读黄仁宇,是从去年的圣诞夜开始的。火车上的15个小时里,我把《万历十五年》前前后后翻了几遍。然后又立即买、借了他的其它几本著作。《十五年》不是一本通史,也不是传记、语录等等;它是一本在政治、经济领域对黄的“大历史”的注解。我对黄的著作了解尚浅,又受到自己原有观念的影响,不敢说对他的“大历史观”有什么认识。我只是隐隐觉得,黄认为:价值观、政治和广义的经济(包括科技、军事)等因素之间,产生了一个死结而无法发展。在这一点上,黄与金可以说是殊途同归。对黄的阅读加强了我对金的~信仰~,但是这仍然不能让我~信服~。
“信仰”,是“信仰”!我的历史观是建立在信仰的基础上的,那些论证不过是加强了我的信仰。正如同阿奎那(Thomas Aquinas)对上帝存在性的论证,它能强化信徒的信仰,对异教徒的作用却是十分有限的。(我不回避我对自然科学的“信仰”,稍后我会涉及这一点。)
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