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首页 -> 华新鲜事 -> 文学艺术 | 切换到:传统版 / sForum | 树形列表
【桐音别馆】莫扎特印象
<<始页  [1]  2  3  下页>  末页>> 

【桐音别馆】莫扎特印象莫扎特印象

如果说贝多芬是挺拔的险峰,那么莫扎特就是宽广的大海。——题记

如果用电影打一个不太恰当的比喻,贝多芬的音乐历程就好比是那部脍炙人口的“勇敢的心”,自“悲怆”横空出世之后,从第三的勇进到第九的涅磐,并非没有“月光”的温婉,然而更多的的是“热情”和“华伦斯坦”的激情,那是一个英雄的一生。

莫扎特却让我想到了去年秋天莱斯利斯考特和尼古拉斯凯奇共同打造的那部“火柴男人”。大部分时间好似是温情的喜剧,谈不上有深度然而却让人愉快,可是在临近终局的时候,一切急转直下,观众开始洞悉之前的温情背后的残酷,就在他们为剧中人物悲哀的时候,影片却又以一个平静而充满希望的结局达到了一种超然。就好象莫扎特最后的几首作品是他的最高峰,然而若没有之前那些动听的音乐的掩饰,人们将无法认识到莫扎特伟大在何处。

总有一些人相信莫扎特是古典音乐的顶点,自他之后古典就开始走下坡路,包括贝多芬在内。我就是其中之一。

如果我拼命回忆,可以找到莫扎特作为一个艺术家而不只是一个名字被我所记住的第一个时刻。那是五年前的暑假,酷爱电影的我在那个暑假聚集了之前20多年的奥斯卡获奖电影细细品味。当我终于来到1984年,我出生的那一年的时候,我看到了”莫扎特传”,一部今天看来充满着对事实的扭曲的电影。仍然记得母亲对这部电影的评价:“天才和白痴只是一线之间。”然而我却被结尾伴着莫扎特写下的颤抖的音符的曲子所震撼。很久以后,我才知道那是“安魂曲”。

可是那个叛逆的年纪和古典是不相容的,那时候我觉得摇滚是我的生命。我迷醉于枪炮玫瑰“十一月的雨”开头那段吉他独奏,我把平克弗洛伊德认为是哲学,把“stairway to heaven”理解为平静。直到很久以后,我才明白,那不是哲学,那只是困惑,那也不是平静,那只是迷茫。

一年多之后,我结识了一个酷爱古典音乐的朋友。开始厌烦摇滚的喧嚣躁动和迷茫的我请教他:“如果要开始听古典的话,应该从哪里开始?”他笑着扔给我一盘磁带,磁带的A面是莫扎特的第五小提琴协奏曲,B面是第三。毫不夸张地说,第五的第一个音符就征服了我。小提琴的跳动的富有穿透力的声音仿若某种天籁,第一乐章中段一刹平静之后主奏小提琴拉出的的第一主题更如石破天惊,当得上白居易“铁骑银瓶”之赞,至今仍是我最喜欢的旋律之一。

这时候我忽然后悔了,记得小时候母亲学校音乐系一个和母亲熟识的小提琴老师曾经想要叫我小提琴的,然而被七岁的我一句“我最讨厌五线谱了”无理的回绝了。母亲试图劝我学钢琴,我也只是学了个开头就早早放弃了,父母没有逼我。可是也许现在我宁愿他们是那种强权的家长,因为我是如此渴望能够自己演奏自己喜欢的音乐。人生永远有悖论,如果当时我被强迫学琴,那么我还会是现在的我了么?不管怎样,这个遗憾只有来世弥补了。

后来,开始接触莫扎特的那些“动听”的曲子。

最早是“土耳其进行曲”,第一次听到是因为库比力克。他一定是一个古典乐迷。在他的绝世杰作“2001空间探索”中,他用理查的查拉图斯拉的如是说作为开篇,用蓝色多瑙河体现漂浮在空中的人造天体的旋转,铸造了一个经典。然而你可以想象在他的另一部毁誉参半的作品“发条橙”中他是如何用土耳其进行曲的么?他把它和男女做爱的快进镜头联系在了一起,随着土耳其伶俐的音符的抖落,人的衣服也次第抖落,形成了一种滑稽的氛围。有人说这是亵渎,有人说这是哲学的反讽。然而不争的事实是,很少有人能忘掉那段旋律。

还有他的G大调夜曲。有趣的是它的开篇的旋律让我觉得似曾相识,应该是在莫扎特的某一首钢琴协奏曲中出现过(第二十一左右吧),这大概是海顿和莫扎特之类多产作家的通病吧。

莫扎特的几首专门为某个特定乐器的乐师写的协奏曲,比如圆号,长笛,单簧管,证明了莫扎特对于乐器特性的领悟力和配器方面的天才。或者纯粹从技法上来说,这就是他超过贝多芬的地方吧。

当然,他的钢琴协奏曲是不能被忘记的。莫扎特的二十七首钢琴协奏曲之于古典音乐,就好比贝多芬的二十四首钢琴独奏曲。这二十七首音乐自始至终保持了音乐的纯粹。第二十七更不愧为最伟大的钢协,和他相比,拉赫玛尼诺夫的第二显得过于沉醉于情感而不能自省,贝多芬的“皇帝”稍显卖弄而流于表面。

然而在这之后,我却离开了莫扎特,走向了贝多芬。原因是很多的,或许是因为一些变故让我不能保持平静,让我感到莫扎特的纯净的快乐是那么的不现实。当一个人遇到各种各样的挫折和坎坷的时候,你似乎不能仅仅用一个海市蜃楼般快乐来许他,他需要的是力。就好像那个困境中的法兰西需要拿破仑,困境中的人们需要贝多芬。罗曼罗兰就说过在他生命中的一个阶段他反复的听贝多芬的九首交响曲,从中吸取力量。

可是我却不知道,我其实错过了莫扎特最伟大的那部分。很久以后,四处转了个圈回来之后的我才发现了真正的莫扎特,和贝多芬互为阴阳二极甚至超出了贝多芬的莫扎特。

第四十交响曲:

如果有人问我莫扎特是怎样的一个人,我会说不要去看传记,只需去听第四十交响曲。第一乐章的第一主题优美然而有一种莫可名状的忧郁,在更为哀伤的第二主题不断的回环加强之下终于在结尾形成了完全混乱的压迫。第二乐章开始是平静的,然而,温馨中带着哀婉,自始至终有一种跳动的不稳定。然后是第三乐章,一切交响曲中我最喜欢的一个乐章。我的朋友说那是莫扎特在哭,我却坚持那时他带着泪的笑。在那个时刻莫扎特超越了社会加之与他的痛苦,超越了自己温馨然而不稳定的感情世界,迈开了大步向前走!这是不逊于贝多芬的英雄主义!第四乐章则显示了这种超脱的英雄主义的快乐!

第四十一交响曲:

贝多芬的英雄是不断抗争而不妥协的的,莫扎特的英雄是承受着世间一切的苦痛却仍然向理想的极致进发。如果把贝多芬和莫扎特关入集中营,前者会在第一天因为自己的高傲而送命,后者会像那些犹太画家一样,用自己的最后一片面包换取极短的一截铅笔。所以,贝多芬的极致是那个没有什么束缚可以抗争的大同世界,而莫扎特的极致是奥林匹斯山顶那个没有什么苦难可以超脱的朱庇特。

不必说第一乐章的刚柔并济,不必说第二乐章深沉的怀疑,也不必说第三乐章的动人的小步舞曲,来听听第四乐章吧!那是即使是第九和新大陆也无法达到的恢弘!学术上说是奏鸣曲式加三重赋格,但是你不要管它,只要听,你可以听见几股乐浪在翻腾交织混合从而形成了乐海。那就是大海!

安魂曲:

每每听安魂曲,总是听到第七段“落泪之日”为止,一半是因为莫扎特真正是在这段辍笔的,一般是因为这是这部作品中最感人的一段。我们是为莫扎特死而悲哀么?不似的。在“惊惧之日”末日审判般的雷霆之怒之后,在寂静之后这里用女高音唱出的,是莫扎特的悲悯情怀,那种类似宗教,却又远比宗教圣洁的东西,方才是我们感动的原因啊!听巴赫的B小调弥撒,浮现于我脑海中的是一个虔诚的教徒,听莫扎特的安魂曲,我看到的是一个圣人。

上天为何要这么早带走这样伟大的灵魂呢?或者唯一的解释是像我朋友所说的:上帝要送来贝多芬,所以带走了莫扎特。
[青锋 (3-28 18:21, Long long ago)] [ 传统版 | sForum ][登录后回复]1楼

不行,我现在越来越爱哭了以前只是听现场哭,现在连看文字都会哭,真是越来越不争气了。


很久以前是喜欢弹莫扎特的。当然那是老师布置的作业,耳朵里面只觉得好听。但是人越长越大了之后,反而越来越不敢碰那些当初看起来简单的东西,原因无他,就是开始发觉那些洁净的旋律背后有些我自觉还没有资格去懂的东西。很多人都这么说,弹莫扎特最好的,不是没有心机的孩子,就是已经返璞归真的老人。我两边都不是,于是只能苦笑着继续尘世的挣扎。

我一直想不明白像莫扎特这样的人究竟是怎么来的。有很多人说他是上帝送给人间的,我却觉得正好相反,是一个从来就毫无来由却极固执的念头。很多人问过我的母亲,是不是曾经给我做过什么胎教,听过莫扎特,否则我这样的人怎么会出生在一个和音乐八辈子打不到一起去的家庭。母亲对此一笑置之,说她连‘什么’是莫扎特都不知道,怎么会特意去给我听莫扎特呢。原本是句朴实的实话,但是在很多年之后我才发觉,母亲也许在无意中说出了一个道理:*什么*是莫扎特?

我也不知道。我原以为我知道,但是听莫扎特越多,我就越不知道。我可能根本就不知道什么才是音乐家。

我喜欢贝多芬。喜欢马勒。喜欢德沃夏克。喜欢男性化而大气的音乐。但是在曾经那段心如槁木的悲哀日子里,我尝试用他们来获得力量,然后发现我错了。那样迸发的渴望的紧握的激情,灿烂风发却无法滋润我这个死去的影子。是莫扎特,而且是他的安魂曲,真正地安抚(不是安息)了我的灵魂。他的音乐一如温婉的圣杯,接起我的血和眼泪,再用鸽子的翅膀覆起。如果没有他这盛血的杯子,也许如今我依旧是一个破碎而干枯的生命。奇怪如是,人说莫扎特给人间的是欢乐,我却是从他在死神面前的悲悯里获得了重生的力量,一如塔罗牌的‘死神’,逆位。

说莫扎特高明过贝多芬,在天分这方面是无法争论的。但从创作的范围看来,贝多芬写过一些很好的大提琴独奏曲目和弦乐+钢琴的三重协奏曲,也都是莫扎特并不涉猎的形式。莫扎特唯一绝对强过贝多芬的创作形式是歌剧。

至于他的钢琴协奏,重要性的确是无可争议,不过要说最伟大,恐怕依然萝卜青菜各有所爱。我个人心目中最伟大的钢协是勃拉姆斯的第一第二。那个和G大调小夜曲相似的,恐怕是第23钢协的第3乐章吧?

人说莫扎特交响曲成就最高的是最后三部(39,40,41),我却一直固执地喜爱第25号的第一乐章,只为了主题里双簧管上那9个胜过千言万语的单音。那并不是一个很完美的乐章,绝对比不上40和41的恢宏,但是只要那9个音,真的只要那9个音,我就觉得已经走过了种种的无限,再不用去想其他的什么。一种同样毫无来由的直觉。

而安魂曲,这样一种包容一切的重生的力量,是怎样地被灌注到为死亡所写的音符上的啊!我曾在图书馆借来过安魂曲的总谱,Lacrymosa(落泪之日)那里,只读着谱唱了两句,竟然已经哽咽得不能再出声。那绝对不是普通的经文歌那种我可以轻易投入轻易抽身的悲悯,有着一旦走进门就会让我的膝盖软弱得再也无法掉头而去的目光。所以我敢唱威尔第和勃拉姆斯的安魂曲,也不怕贝多芬和舒伯特的弥撒,却从那以后不敢碰莫扎特的安魂曲,只怕在这个目光面前,自己根本无法发出声音。

上天为何要早早带走莫扎特呢?也许是因为贝多芬,也许就是天妒英才 - 人类能拥有这样的音乐,上帝也想要。
[疯狐狸 (3-28 20:55, Long long ago)] [ 传统版 | sForum ][登录后回复]2楼

(引用 疯狐狸:不行,我现在越来越爱哭了以前只是听现场哭,现在连看文字都会哭,真是越来越不争气了。 很久以前是喜欢弹莫扎特的。当然那是老师布置�...)感性的女孩子,有一种精神的依托。不要以为什么东西是某种人的特权。莫扎特作得出来那样美丽的曲子,就有人可能有心境去欣赏他, 诠释他,也许你也可以。 人类思考挣扎就是这样一个过程。反反复复的肯定否定,肯定否定。
看了你的帖子,我觉得我不是一个绝对的热爱音乐的人,音乐在我的生活里,没有在你生活里那么的重要。我的生命不在于音乐,理解欣赏它本身,而是在于怎么样理解音乐背后的情感,理性,与哲学。我不是一个绝对热爱绘画的人,但我欣赏那后面所带给我的震撼。也许我的精神寄托太多,包括政治历史社会人文,而也包括我一直在观察生命的迹象,一直在思考宇宙的规律,那一个无形的大手,如来佛祖手掌心的理性。好多东西在我的记忆中,都变得太抽象了,他们的具体形式消失了。所以,我考试记不住细节,得不了好成绩,天文地理,凭借一时的兴趣,所记得的只是模糊的概念。 我把我看到的东西经历过的东西都放大了, 又作出重重的推理。最后,也许就抽象为方块和黑白灰。。 别人不能够理解接受的概念。而情感,也走了极端。。。
有人说我走马观花,现在,我真地意识到,我是在走马观花,可是一个人一世在这个世界上真正能够了解的又有多少呢?

不好意思,我好像完全跑题了。也许是因为看到跟我不同理解方式的人所作的感慨吧。。。
[水彩 (3-29 0:28, Long long ago)] [ 传统版 | sForum ][登录后回复]3楼

(引用 疯狐狸:不行,我现在越来越爱哭了以前只是听现场哭,现在连看文字都会哭,真是越来越不争气了。 很久以前是喜欢弹莫扎特的。当然那是老师布置�...)一九五五年三月二十七日夜 (Z)聪,

  为你参考起见,我特意从一本专论莫扎特的书里译出一段给你。另外还有罗曼·罗兰论莫扎特的文字,来不及译。不知你什么时候学莫扎特?萧邦在写作的taste[品味,鉴赏力]方面,极注意而且极感染莫扎特的风格。刚弹完萧邦,接着研究莫扎特,我觉得精神血缘上比较相近。不妨和杰老师商量一下。你是否可在贝多芬第四弹好以后,接着上手莫扎特?等你
快要动手时,先期来信,我再寄罗曼·罗兰的文字给你。

  从我这次给你的译文中,我特别体会到,莫扎特的那种温柔妩媚,所以与浪漫派的温柔妩媚不同,就是在于他像天使一样的纯洁,毫无世俗的感伤或是靡靡的sweetness[甜腻]。神明的温柔,当然与凡人的不同,就是达·芬奇与拉斐尔的圣母,那种妩媚的笑容决非尘世间所有的。能够把握到什么叫做脱尽人间烟火的温馨甘美,什么叫做天真无邪的爱娇,没有一点儿拽心,没有一点儿情欲的骚乱,那末我想表达莫扎特可以“虽不中,不远矣”。你觉得如何?往往十四五岁到十六七岁的少年,特别适应莫扎特,也是因为他们童心没有受过玷染。

  将来你预备弹什么近代作家,望早些安排,早些来信;我也可以供给材料。在精神气氛方面,我还有些地方能帮你忙。

  我再要和你说一遍:平日来信多谈谈音乐问题。你必有许多感想和心得,还有老师和别的教授们的意见。这儿的小朋友们一个一个都在觉醒,苦于没材料。他们常来看我,和我谈天;我当然要尽量帮助他们。你身在国外,见闻既广,自己不断的在那里进步,定有不少东西可以告诉我们。同时一个人的思想是一边写一边谈出来的,借此可以刺激头脑的敏捷性,也可以训练写作的能力与速度。此外,也有一个道义的责任,使你要尽量的把国外的思潮向我们报导。一个人对人民的服务不一定要站在大会上演讲或是做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业,随时随地,点点滴滴的把自己知道的、想到的告诉人家,无形中就是替国家播种、施肥、垦植!孩子,你千万记住这些话,多多提笔!

  …………

  黄宾虹先生于本月二十五日在杭患胃癌逝世,享寿九十二岁。以艺术家而论,我们希望他活到一百岁呢。去冬我身体不好,中间摔了一跤,很少和他通信;只是在十一月初到杭州去,连续在他家看了二天画,还替他拍了照,不料竟成永诀。听说他病中还在记挂我,跟不认识我的人提到我。我听了非常难过,得信之日,一晚没睡好。

  莫扎特的作品不像他的生活,而像他的灵魂

  莫扎特的作品跟他的生活是相反的。他的生活只有痛苦,但他的作品差不多整个儿只叫人感到快乐。他的作品是他灵魂的小影[作品是灵魂的小影,便是一种和谐。下文所称“这种和谐”指此。——译者注。]这样,所有别的和谐都归纳到这个和谐,而且都融化在这个和谐中间。

  后代的人听到莫扎特的作品,对于他的命运可能一点消息都得不到;但能够完全认识他的内心。你看他多么沉着,多么高贵,多么隐藏!他从来没有把他的艺术来作为倾吐心腹的对象,也没有用他的艺术给我们留下一个证据,让我们知道他的苦难,他的作品只表现他长时期的耐性和天使般的温柔。他把他的艺术保持着笑容可掬和清明平静的面貌,决不让人生的考验印上一个烙印,决不让眼泪把它沾湿。他从来没有把他的艺术当做愤怒的武器,来反攻上帝;他觉得从上帝那儿得来的艺术是应当用做安慰的,而不是用做报复的。一个反抗、愤怒、憎恨的天才固然值得钦佩,一个隐忍、宽恕、遗忘的天才,同样值得钦佩。遗忘?岂止是遗忘!莫扎特的灵魂仿佛根本不知道莫扎特的痛苦;他的永远纯洁,永远平静的心灵的高峰,照临在他的痛苦之上。一个悲壮的英雄会叫道:“我觉得我的斗争多么猛烈!”莫扎特对于自己所感到的斗争,从来没有在音乐上说过是猛烈的。在莫扎特最本色的音乐中,就是说不是代表他这个或那个人物的音乐,而是纯粹代表他自己的音乐中,你找不到愤怒或反抗,连一点儿口吻都听不见,连一点儿斗争的痕迹,或者只是一点儿挣扎的痕迹都找不到。《g小调钢琴与弦乐四重奏》的开场,《c小调幻想曲》的开场,甚至于安魂曲中的“哀哭”[这是《安魂曲》Requiem中一个乐章的表情名称,叫做lagrimo。——译者注。]的一段,比起贝多芬《c小调交响曲》来,又算得什么?可是在这位温和的大师的门上,跟在那位悲壮的大师门上,同样由命运来惊心动魄的敲过几下了。但这几下的回声并没传到他的作品里去,因为他心中并没去回答或抵抗那命运的叩门,而是向他屈服了。

  莫扎特既不知道什么暴力,也不知道什么叫做惶惑和怀疑,他不像贝多芬那样,尤其不像瓦格纳Richard Wagner [1813-1883,德国歌剧作曲家,指挥家。]那样,对于“为什么”这个永久的问题,在音乐中寻求答案;他不想解答人生的谜。莫扎特的朴素,跟他的温和与纯洁都到了同样的程度。对他的心灵而论,便是在他心灵中间,根本无所谓谜,无所谓疑问。

  怎么!没有疑问没有痛苦吗?那末跟他的心灵发生关系的,跟他的心灵协和的,又是哪一种生命呢?那不是眼前的生命,而是另外一个生命,一个不会再有痛苦,一切都会解决了的生命。他与其说是“我们的现在”的音乐家,不如说是“我们的将来”的音乐家,莫扎特比瓦格纳更其是未来的音乐家。丹纳说得非常好:“他的本性爱好完全的美。”这种美只有在上帝身上才有,只能是上帝本身。只有在上帝旁边,在上帝身上,我们才能找到这种美,才会用那种不留余地的爱去爱这种美。但莫扎特在尘世上已经在爱那种美了。在许多原因中间,尤其是这个原因,使莫扎特有资格称为超凡入圣(divine)的。

  法国音乐学者Camille Bellaique[卡米耶·贝莱格]著《莫扎特》P.111-113

一九五五年三月二十四日译

[sarah (3-29 1:24, Long long ago)] [ 传统版 | sForum ][登录后回复]4楼

(引用 sarah:一九五五年三月二十七日夜 (Z)聪,   为你参考起见,我特意从一本专论莫扎特的书里译出一段给你。另外还有罗曼·罗兰论莫扎特的文字,�...)《莫扎特》这本书我很久以前看过从那以后才开始对音乐有了向往,从前是个乐盲,如假包换的乐盲。[sarah (3-29 1:26, Long long ago)] [ 传统版 | sForum ][登录后回复]5楼

(引用 疯狐狸:不行,我现在越来越爱哭了以前只是听现场哭,现在连看文字都会哭,真是越来越不争气了。 很久以前是喜欢弹莫扎特的。当然那是老师布置�...)我们是喜欢音乐,还是喜欢音乐中承载的他人和自己的人生,又或者是听音乐的自己呢?这个问题就好比在问:

当我们爱一个人的时候,是真正喜欢那个人,还是喜欢去爱和被爱的感觉,又或者只是逃避孤独的自我呢?

呵呵,迷离呀!

言归正传:

高手就是高手,你好强,可以看懂安魂曲的唱词,能不能大致讲一讲那是什么意思?至少讲一讲“落泪之日”的唱词吧。还有一个问题是:是不是所有的安魂曲的唱词都是一样的?

你也注意到了,我一点都没有涉及莫扎特的歌剧,那是因为,那个惭愧,我的确不知道如何去欣赏古典歌剧(多半因为没听过几部)。语言的障碍是不是很大?还望指点一二。还有一个问题是百老汇的歌剧和古典歌剧有什么不同?我还是比较喜欢猫啦,魅影的。

嗯,莫扎特的第二十五交响曲我没有听过,我只听过几首早期的和30以后的。有空去听听。有一个纯粹好奇的问题是,你该不会也听过海顿的所有交响曲吧?

勃拉姆斯第二钢琴协奏曲我倒有些印象,“钢琴主奏的交响曲”,呵呵。怎么说呢,总觉得不爽快,跟他人一样。不过,青菜萝卜啦。

[青锋 (3-29 2:02, Long long ago)] [ 传统版 | sForum ][登录后回复]6楼

(引用 sarah:一九五五年三月二十七日夜 (Z)聪,   为你参考起见,我特意从一本专论莫扎特的书里译出一段给你。另外还有罗曼·罗兰论莫扎特的文字,�...)傅雷啊....只要一想到如果没有他我就看不到约翰克利斯朵夫了,我的感激之情就如滔滔江水....

不过他的家书么,呵呵。

我在想像他和曾国藩这种人,是不是再写家书之前就想好以后要发表的?

曾公大致是不会的。傅雷么,有点小情调,大约是的了。

嘿嘿,又亵渎大师,罪过罪过。

言归正传,傅先生夫妇和朱自清一样,是有骨气的文人,是值得我们尊重的。
[青锋 (3-29 2:15, Long long ago)] [ 传统版 | sForum ][登录后回复]7楼

(引用 青锋:傅雷啊....只要一想到如果没有他我就看不到约翰克利斯朵夫了,我的感激之情就如滔滔江水.... 不过他的家书么,呵呵。 我在想像他和曾国...)想好以后要发表也没什么。。。嘿嘿。。。谁叫人家有这个本事呢[sarah (3-29 2:25, Long long ago)] [ 传统版 | sForum ][登录后回复]8楼

(引用 青锋:傅雷啊....只要一想到如果没有他我就看不到约翰克利斯朵夫了,我的感激之情就如滔滔江水.... 不过他的家书么,呵呵。 我在想像他和曾国...)现在心里有一种奇怪的感受.是不是我们有的时候把一些东西, 一些称作为艺术的东西, 拔的太高了? 多数充满了一点小资的情调. 而缺少了一种纯粹为美的东西? 在乎了太多的眼光, 而做事情缩手缩脚, 好像上次说起来的音乐学院学生的演出? [水彩 (3-29 9:39, Long long ago)] [ 传统版 | sForum ][登录后回复]9楼

(引用 青锋:傅雷啊....只要一想到如果没有他我就看不到约翰克利斯朵夫了,我的感激之情就如滔滔江水.... 不过他的家书么,呵呵。 我在想像他和曾国...)傅雷啊。。。49年的时候,许多中国的知识分子,是满怀希望迎接一个新的时代的到来的。尽管胡适,傅斯年,俞大维等人去了台湾,但是更多的学人留在了大陆。

在其后历次运动中,这些人也确实是真心实意希望能够转而适应这种新的局面和气象,并且为新时代做出贡献的(可爱,可怜),比如傅雷,陈垣,刘节等人;只可惜他们心中不愿意放弃的一点点东西终究不是那时候的共产党所愿见的,不像诸如郭沫若等在新朝适应的很好的人。傅雷等人与朱自清大约有些不同的,是哀莫大与心死吧。。。。

闲话一点,最近看《陈寅恪的最后二十年》,读到反右运动的惨烈整肃后,陶铸等中共高级干部对“右派知识分子”道歉,说“今后不能再叫他们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了”,“要给知识分子摘帽”,“要尊重知识分子”。被批斗数年的一群与会者在这次会议后,竟都痛哭流涕,立刻表示要“反省自己的过失,为国家人民鞠躬尽瘁”。

又读到《亚洲周刊》的一篇上访村的报道,那些含冤上访数十年,过着悲惨生活的人们,看到记者走近,第一反映竟然是“警觉的问记者是否是外国记者,说自己家的丑事再苦也不能外扬,让外国人看笑话”

读到这里,真是颇为感慨。叹中国人可爱之处,无论学人和老百姓是没有不同的,对于这个数千年文明所代表的国家是如此挚爱,想来将是中国最大的力量吧。
[大象 (3-29 19:19, Long long ago)] [ 传统版 | sForum ][登录后回复]10楼

(引用 大象:傅雷啊。。。49年的时候,许多中国的知识分子,是满怀希望迎接一个新的时代的到来的。尽管胡适,傅斯年,俞大维等人去了台湾,但是更多的...)我们爱我们的文明....多少人曾经是这样的,多少人正是这样的,我们也要这样、并且一直这样下去。

哪怕我现在正在咬牙切齿 / 绞尽脑汁 / 愁眉不展 / 愤懑不平的做这个law的论文,那也是因为——

我爱我们的文明。
[沈喑 (3-29 19:26, Long long ago)] [ 传统版 | sForum ][登录后回复]11楼

(引用 水彩:感性的女孩子,有一种精神的依托。不要以为什么东西是某种人的特权。莫扎特作得出来那样美丽的曲子,就有人可能有心境去欣赏他, 诠释他�...)感性这两字,恐怕也还当不起:)自觉只是对某些东西的反应比较强烈罢了。:) 人大抵都如此的,只是那‘某些东西’人人不同而已。

我也并不觉得莫扎特的音乐是一种特权,一定要什么样的人才能下手。只是觉得凭我现在的心态能够表达的莫扎特并不是我心目中的莫扎特,所以还是不要轻举妄动的好。也许是因为心里缺了一些什么,或者多了一些什么:)不过反反复复的肯定否定,的确是人生一大要。

我听起来很像一个绝对热爱音乐的人么?:) 这样的虔诚也许是因为音乐的确曾经拯救过我的痛苦。其实我对待绘画文学建筑雕塑等等等等的态度和你并没有太大的区别,只是因为自己恰好是个会一些演奏的人,所以看音乐的时候难免带些技术上的眼光:)
[疯狐狸 (3-29 22:08, Long long ago)] [ 传统版 | sForum ][登录后回复]12楼

(引用 疯狐狸:感性这两字,恐怕也还当不起:)自觉只是对某些东西的反应比较强烈罢了。:) 人大抵都如此的,只是那‘某些东西’人人不同而已。 我也并不�...)嗬嗬,也许演奏是点特权把为什么我也弹琴却没怎么带技术的眼光?比较少, 也许我这个人比较粗吧。我觉得演奏是演奏,会更多的是自赏, 而听别人的时候,只会拿来与自己的理解比较,侧重点在于 我就不怎么会把这个与那个的乐团拿出来比较了,可能是听得太少,我很少说对于一个作品,有很多人的录音。去看一篇书法,更多自己的直觉去体会。。。我觉得你这种技术的眼光,可能是一个人认真仔细的表现吧。

另外,感性要是都当不起那就太奇怪了。
[watercooler (3-29 23:00, Long long ago)] [ 传统版 | sForum ][登录后回复]13楼

(引用 青锋:我们是喜欢音乐,还是喜欢音乐中承载的他人和自己的人生,又或者是听音乐的自己呢?这个问题就好比在问: 当我们爱一个人的时候,是真正...)我觉得我是一二并存那种因为也不是所有的音乐都承载了什么人生的:)

---------------------------------------------------------------

安魂曲的唱词依然来自经文和诗篇,不过有规定的格式和顺序。其实Requiem真正的意思只是‘安魂’,取自其唱词第一节的起始句Requiem aeternam dona eis, Domine(‘主,求您赐彼永息’)。这种套曲实际上是基督教弥撒的一种,所以应该译作‘安魂弥撒’而不是‘安魂曲’。

安魂弥撒是一种特殊的弥撒,它的唱词和顺序大体是固定的,不过可以在某些地方变动或加减章节。各章节的长度和经文重复的次数也可以酌情加减。所以你可以说安魂曲的唱词都是一样的,也可以说是不一样的:)

一般的安魂弥撒顺序和每节的首句唱词如下:

- 进台经(Introitus)
主,求您赐彼永息(Requiem aeternam dona eis, Domine)
- 慈悲经(Kyrie)
天主怜悯我等(Kyrie eleison)
- 升阶经(Graduale)
经文内容自由,中世纪后的安魂弥撒通常略去这一节
- 继叙咏(Sequentia)
震怒之日,毁灭之日(Dies irae, dies illa)
其余经文自由(莫扎特的Lacrymosa是继叙咏)
- 奉献经(Offertorium)
吾主耶稣基督(Domine Jesu Christe)
吾将奉献吾主(Hostias et preces tibi, Domine)
- 圣哉经(Sanctus)
圣哉,圣哉,圣哉之主(Sanctus, Sanctus, Sanctus Dominus)
- 降福经(Benedictus)
奉主名来的,应当称颂(Benedictus, qui venit in nomine Domini)
- 羔羊经(Agnus Dei)
主之羔羊(Agnus Dei)
- 圣体经(Communio)
主,求您赐彼永生之光(Lux aeterna luceat eis, Domine)
主赦吾等(Libra me, Domine)(可省略,)

很长哦~ :)

Lacrymosa的歌词是这样的(英文拼成Lacrymosa):

Lacrimosa dies illa 落泪之日,悲戚之日
Qua resurget ex favilla 地之灰烬,乃现复生
Judicandus homo reus. 罪人已备,审判之时
Huic ergo parce, Deus: 求以慈爱,主赦彼人
Pie Jesu Domine, 慈悲之主,耶稣
Dona eis requiem. Amen. 赐彼安息,阿门。

-------------------------------------------------------------

莫扎特的歌剧全是精品。歌词的确是问题,不过总是可以从网上找故事简介来看的:)而且如果真的去看现场的歌剧,小册子里会有相当详细的情节介绍,加上有表演有剧情,猜也能猜个一些。而且。。新加坡演歌剧的时候,通常唱段是原文,对白改成英文:)

百老汇的不能叫歌剧,要叫音乐剧。歌剧魅影是一出有会唱歌剧的角色的音乐剧:) 音乐剧和歌剧的最大不同就是音乐剧注重群体的舞蹈、情节的演出和舞台设计,所有的演员几乎都是唱舞演面面俱到。而歌剧里就算有舞蹈也多是较纯的芭蕾,而且是专门跳舞的人来负责,主角就是负责唱歌的,你很难想象让帕瓦罗蒂跳着小旋步进场吧:) 最最主要的区别,那当然就是‘麦’,音乐剧的演唱依然是用麦克风扩音的,而歌剧的歌手们是完全凭嗓子和肚子:)

猫是一部极好的音乐剧。非常出色的舞蹈和服装设计。里面那场猫狗大战的演出非常精彩。

--------------------------------------------------------------

海顿的全部交响曲?没听全,可能我也很难有那个耐心,因为不是甚喜欢海顿的交响乐风格,他的键盘作品更得我心。我最喜欢他的大型声乐作品。一部创世纪,一部四季,尤其创世纪里一曲‘诸天齐述’(The Heavens are Telling),我个人认为还胜过亨德尔的‘哈利路亚’。
[疯狐狸 (3-29 23:34, Long long ago)] [ 传统版 | sForum ][登录后回复]14楼

(引用 沈喑:我们爱我们的文明....多少人曾经是这样的,多少人正是这样的,我们也要这样、并且一直这样下去。 哪怕我现在正在咬牙切齿 / 绞尽脑汁 / ...)论建立现代中华文明--胡星斗一、现代中华文明的概念。

  中国正处于二千年未有之变局当中。能否将中国转变成为现代文明的国家,关键在于实现制度变迁,同时建立起现代中华文明。
  现代中华文明是现代人类文明的优秀成果与中华优秀传统、新社会主义思想 的有机结合,它一要吸收现代文明智慧,二要弘扬中华文化传统,三要融入新社会主义的民主公正思想,四要将三者有机地统一起来,从而熔铸新的中华民族之魂。
  对于东西方一切文明、思想、传统,取舍扬弃的原则应当是:看它是否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是否有利于社会的进步,是否有利于人的幸福和完善。
  由此分析,现代人类文明的优秀成果是:工具理性文化的正面——科学、技术、工程;尊重科学、尊重人才、尊重客观规律的思想;社会理性文化的正面——民主、法治、人权观念;思想自由、言论自由、出版自由、结社自由;分权、监督、制衡的思想;现代国家制度、现代政府制度、现代军队制度、现代新闻制度以及现代市场经济制度、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现代企业制度等;经济民主、民众持股、职工参与、全民福利;守法守信、公平公正公开、竞争高效、自主负责、尊重人性个性、尊重人的创造性以及最小成本、最大效益、最佳管理等思想。
  中华优秀传统是:社会道义感、使命感、责任感;气节精神、爱国主义精神;厚德载物、自强不息、艰苦奋斗、尊师重教的精神等。
  新社会主义思想的长处是:强调公平、人道、民主、自治、文明、开放,反对特权腐败、残酷专制、愚昧封闭,反对原始市场经济、野蛮资本主义,致力于建立现代文明制度。
  现代中华文明就是:将现代人类文明与中华优秀传统、新社会主义思想结合起来,使中华民族既有全球意识又有寻根意识,使社会既稳定和谐又进步发展,既有效率又有公平,既崇尚科学、法治的权威,又充分尊重民主、人权,保障人的尊严与幸福。
  现代中华文明的原则是高举民主主义、新社会主义、爱国主义旗帜,宣传社会正义,实现民主法治,保护人权,维护人民的利益;公平与效率兼顾,共富、平等、正义与小政府、大社会、高效率兼顾;进行理论创新、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建立现代政治制度、现代经济制度、现代社会制度、现代文化制度;实现国家的长期稳定、民族统一以及社会的和平转型,避免社会动乱。

二、现代中华文明体系

  现代中华文明体系包括现代中华文明深层次的价值要素、中层次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体系和制度以及表层次的社会状态。
  现代中华文明的价值要素是:民主、民本、人道、人权、共富、共决、公平、公开、法治、自治、制衡、监督、科学、高效、自由、文明、和平、统一、爱国、开放。
  所谓民主,指权力在民、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制度。国家各级领导人由公民直接选举、罢免;政务透明、公开,民主管理,民主监督。
  所谓民本,指人民本位,人民决定统治者。人民是纳税人,是权力的来源,是政府官员的衣食父母;尊重公民意志和公民权利,反对官本位、权力本位。
  所谓人道,指以人为本,建设温暖的人民之家;建立覆盖农村的社会保障体系,放弃城乡隔离、歧视农民的做法;实现阶级合作,抛弃残酷的阶级斗争意识形态。
  所谓人权,指尊重人、尊重不同思想、尊重公民权利、尊重农民和弱势群体,保障人的尊严和幸福。
  所谓共富,指缩小贫富差距,避免两极分化,维护起点公平、过程公平,实现结果公平,打击贪污腐败和违法致富。
  所谓共决,指经济民主、社会民主。建立官民共决、劳资共决的体制,维护社会正义。
  所谓公平,指官民平等、全民平等、城乡平等。消除特权,消除腐败;农民享受全部的国民待遇,建立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实行财产共有制度,确保司法公正。
  所谓公开,指政务公开、财务公开、官员收入公开;建立政治透明、行政透明、人事透明的制度,反对暗箱操作。
  所谓法治,指法律面前人人平等、重在约束统治者、保护人权,同时惩治一切违法犯罪行为的法律制度。其原则是: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纠;司法部门必须效忠于法律,不得听命于地方干部,公安干警不得随意拘捕百姓。严惩执法者主体违法、程序违法。实现军队国家化,完善程序政治。
  所谓自治,指实行联邦制、地方自治制度,发挥非政府组织的作用,形成健康的民间社会;尊重工会、农会的自治,有组织地维护工人、农民的合法权益。反对全能主义、极权主义政治。
  所谓制衡,指权力机构相互监督、相互制约,实现权力的平衡。包括立法、司法、行政机关的横向制衡和各级审判机关、监察机关以及民意的纵向制衡。
  所谓监督,指运用制度、媒体、舆论等监督政党、政府和官员的行为,建立责任追究制度、弹劾制度、纠错机制,实现最终权力的民有、民治、民享。
  所谓科学,指尊重规律、尊重自然、尊重人才、尊重创造性,发展以人为本的科技;实现国家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制度的科学化,实现对权力资源的科学配置。
所谓高效,指实行民有制(私有以及人民共有制,如股份制)、市场经济制度。精简政府机构,提高办事效率;决策方面既民主科学,又快速反应。
  所谓自由,指思想自由、言论自由、出版自由、结社自由、迁徙自由。建立自由市场经济制度、自由企业制度,批判计划经济和专制主义思想。
  所谓文明,指建立民主、民本、守法、守信、公平、公开的现代文明。弘扬民主科学,以民为本,破除官本位、权本位;反对封建主义,尊重人权,建立法治社会;宣传现代文明的诚实守信、友爱互助以及多元化的价值观。
  所谓和平,指避免社会动乱,实现社会的长期稳定;实行程序化政治、非暴力政治,以和平的方式转移权力;致力于阶级合作、民族团结,维护世界和平。
  所谓统一,指以联邦制、民主自由制度和平统一中国,实现中华民族在优秀传统和现代制度基础上的共荣。
  所谓爱国,指认同传统、热爱中华民族,以谦虚宽容的胸怀摈弃落后、接纳先进,反对狭隘的民族主义。
  所谓开放,指吸收现代文明的一切优秀成果,与世界接轨,融入全球文明体系。积极利用外来资金、技术、人才,学习先进国家的体制、制度、法律、科技等。
  现代中华文明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体系是:
  政治体系:追求全民民主、公正平等、自由和平的目标,建立人民的国家。
  经济体系:建立联合的个人所有制、人民所有制、社会所有制;实行经济民主、劳动民主化、管理民主化;鼓励工人股份的联合以达到控股,工人在股东大会以同一个声音说话;实现收入均等、全民福利;以股份制的共有制、社会保障制度、现代所得税、遗产税制度、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等实现共同富裕。
  社会体系:实行社会民主,保护人权,保障人民工作的权利、医疗的权利、福利的权利、住房的权利和依据其能力接受教育的权利;实现充分就业、阶级合作、地方自治化。
  文化体系:奉行民主、法治、自由、公正、平等、互助、和平的价值观,推崇团结合作、相互尊重、民主协商的精神,以民为本,建设人民之家。
  现代中华文明的社会状态是,不仅经济繁荣、物质发达,而且政治民主、社会健康、文化多元,是几千年未有的真正的现代盛世。

三、现代中华文明的制度建设

  现代中华文明的主要内容是建立新社会主义的现代国家制度、现代政治制度、现代法律制度、现代经济制度、现代社会制度、现代文化制度等。
  现代国家制度——国家成为社会各阶层利益的平衡者;职权法律化,政治规范化;进行横向和纵向的分权,立法、司法、行政等权力相互制约,实行联邦制和地方自治制度。
  现代政治制度——保证言论自由、出版自由等公民权利,保护人权;以程序化的方式和平过渡权力,实行非暴力政治;废除官员只对上负责的官僚制度,运用民选制度对各级权力进行民主监督,同时形成权力机构的相互制约。
  现代法律制度——宪法至上;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统治者也要守法;司法独立;实行无罪推定,不得逼供,公民非经法律程序不得被逮捕、被剥夺财产。
  现代经济制度——实行市场经济、股份共有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现代金融制度、现代财税制度、现代宏观调控制度、现代社会保障制度。
  现代社会制度——实行非身份制度、现代反腐败制度、现代均富制度,形成民主、法治、公平、高效、文明、开放的现代城市制度、现代社区制度、现代农村制度、现代农民制度等,形成自由、宽容的民间社会。
  现代文化制度——吸收现代人类文明的一切成果,创立现代新闻制度、现代教育制度、现代科研制度等;确立多元文化观、民主价值观、现代道德观,形成文化创新机制。

四、建立现代中华文明的措施

  建立现代中华文明的措施是:进行政治体制改革,废除官僚(官本位、郡县制)体制,扩大基层民主选举的范围,保障人民的知情权、议政权、选举权、罢免权、创制权和复决权;建立法治分权的现代制度,逐步实现国家的高度法治化,建设现代法治国家;完善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机制,充分尊重人权,保障人民的思想、言论等自由;弘扬新社会主义的公平、正义的思想,废除特权,打击贪污腐败,缩小贫富差距;建立农村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废除户口制度,实现城乡平等;大力发展现代市场经济,形成公平公正公开的市场秩序;建立资本分散、风险分散、人民广泛参与、管理监督机制规范有效的民本股份制企业,努力将企业建设成为“人民之家”;大胆进行观念创新、文化创新和制度创新,宣传现代文明的价值观,实施现代思想启蒙工程 ;继承传统文化的精华——爱国主义精神、民本主义思想、忧患意识、尊师重教的传统以及社会道义感、责任感、使命感等,进一步增强中华民族的内在凝聚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尊重科学,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强化守法守信、民主民本、和谐和平的价值观建设,大力宣传现代人类文明的优秀成果和现代中华文明。
  总之,我们认为,中国目前应当实行三个转变:既要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又要从旧社会主义社会向新社会主义社会转变,还要从道德滑坡、文明衰落的状态向现代中华文明转变。


作 者:胡星斗 北京理工大学教授、经济学教研室主任
地 址:北京理工大学人文学院
邮 编:100081
E-mail:huxingdou@sohu.com

[省思 (3-30 9:27, Long long ago)] [ 传统版 | sForum ][登录后回复]15楼

(引用 疯狐狸:不行,我现在越来越爱哭了以前只是听现场哭,现在连看文字都会哭,真是越来越不争气了。 很久以前是喜欢弹莫扎特的。当然那是老师布置�...)你要是喜欢唱歌就来SSC唱mahler的大地之歌吧越来越喜欢了,很有气势。转调转的很美:)最近在德国艺术歌曲(German lieder)上下功夫,虽然很喜欢舒伯特,可是老师还是让唱调子听起来有点奇怪的strauss和liszt。可能他们的东西不怎么上口,但是是那种唱很多遍才会喜欢的,但是永远都听不腻的,hugu wolf的也是这样,不过适合小嗓门的人唱,更细腻一点,也是普遍认为比较难的。[格格 (3-30 12:13, Long long ago)] [ 传统版 | sForum ][登录后回复]16楼

(引用 疯狐狸:我觉得我是一二并存那种因为也不是所有的音乐都承载了什么人生的:) --------------------------------------------------------------- ...)莫扎特的歌剧啊。。。比较喜欢魔笛,费加罗的婚礼,但是喜欢大多只是旋律上的喜欢。最烦的是莫扎特的歌剧一句话一个词老是重复半天,Don Giovanni里面那个在船上唱歌的Bariton差点把我给唱睡着了。而且故事大纲一般比较“弱智”,怎么说呢,情节发展太慢,但是很诙谐,太优美的旋律呢又很难给人震撼。好像夜后的那个著名咏叹调,最高音为high F的,旋律太美了,以至于很少有合适的bel canto coloratura可以唱的很凶。:)所以太注重旋律的优美而忽视了故事的戏剧性是我不大喜欢的一点。

从剧情和歌曲的结合来讲,普契尼是我认为做得最好的,当然心理承受能力差的人大多会认为它的歌剧太“刺激”了,动不动就谋杀阿,鲜血阿,自杀阿,反正最后都得有人死掉。莫扎特的剧情就轻松的多,一般都是大团圆结局。

不过如果从旋律的优美上来讲,我还是最喜欢Gounod和offenbach,Gounod的Faust, Romeo and Juiliet,Offenbach的Les Conte D'hoffmann and Valse Tyrolienne都是精品。Offenbach的故事也有点慢,跟莫扎特一个毛病。

当然欣赏歌剧要了解一下语言啦,这个东西可是要花很多时间的,而且要亲身去体验才能感受到其中的乐趣。

可惜肖邦没写过歌剧,否则一定也是很激情,普契尼似的。
[格格 (3-30 12:26, Long long ago)] [ 传统版 | sForum ][登录后回复]17楼

(引用 格格:莫扎特的歌剧啊。。。比较喜欢魔笛,费加罗的婚礼,但是喜欢大多只是旋律上的喜欢。最烦的是莫扎特的歌剧一句话一个词老是重复半天,Don ...)漏了一个字母的错字,bariton -->> baritone[格格 (3-30 12:29, Long long ago)] [ 传统版 | sForum ][登录后回复]18楼

(引用 格格:莫扎特的歌剧啊。。。比较喜欢魔笛,费加罗的婚礼,但是喜欢大多只是旋律上的喜欢。最烦的是莫扎特的歌剧一句话一个词老是重复半天,Don ...)偶琢磨着>>最烦的是莫扎特的歌剧一句话一个词老是重复半天,Don Giovanni里面那个在船上唱歌的Bariton差点把我给唱睡着了。

他就每句话都不一样,偶也可能很不争气地睡着了,嘿嘿。惭愧一下。
[省思 (3-30 13:02, Long long ago)] [ 传统版 | sForum ][登录后回复]19楼

(引用 格格:你要是喜欢唱歌就来SSC唱mahler的大地之歌吧越来越喜欢了,很有气势。转调转的很美:)最近在德国艺术歌曲(German lieder)上下功夫,虽然...)SSC要唱的不是大地之歌吧:)大地之歌是乐队和男高音/女中音的独唱联篇。

SSC要唱的是马勒第8号交响曲‘千人’否?最近每次去演出都看到介绍册子上有招团员的广告:)

喜欢Wolf,还有斯特劳斯的‘最后四首歌’。勃拉姆斯的经文歌我也很喜欢。

我现在还有NIE choir的功课,以后等不唱NIE的时候再打算,SSC对我来说可能门槛还是有点高,毕竟我没受过系统的声乐训练:)
[疯狐狸 (3-30 18:33, Long long ago)] [ 传统版 | sForum ][登录后回复]20楼


<<始页  [1]  2  3  下页>  末页>> 
登录 | 首页 -> 华新鲜事 -> 文学艺术 | [刷新本页] | 切换到:传统版 / sForu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