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读书~~
登录 | 论坛导航 -> 华新鲜事 -> 文学艺术 | 本帖共有 5 楼,分 1 页, 当前显示第 1 页 : 本帖树形列表 : 刷新 : 返回上一页
<<始页  [1]  末页>>
作者:沈喑 (等级:10 - 炉火纯青,发帖:2028) 发表:2003-03-11 02:43:22  楼主  关注此帖评分:
【桐音别馆】讨论话题之一:我最喜欢的几本书大家畅所欲言哈,我等会儿贴我的, 可以随便说说,不必掉书袋子,也 不必限于纯文学
读书,读书~~
因为读书有限,我不敢说“最”喜欢,生怕“最”喜欢的书我还没有读到呢;此间略言几本书和一群作者,她们是我所深刻眷恋着的:不是惊艳,不止喜欢,是穿越一段岁月的磨砺方明了的自己和她们之间的映照,在漫漫长途中需要不断回归的原坻。

首先是所谓“宗教”的书。我身边总带着一本《圣经》,尤其是新约,在反复的阅读中我长久地被这些朴素的文字所感动,那种深远的智慧和悲悯的情怀让我超越个别个体,如基督或佛陀,而触觉生命的灵性。我也喜读佛经,尤其是般若部,《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般若波罗蜜心经》和《六祖坛经》。读明白之后发现他们说的是同一个道理,并且和基督所说没有根本的差池。其中《坛经》最接近文学,《心经》凝炼也就特别过瘾,但最有佛味的还属《金刚经》。读这部经曾令我大吃苦头,但体悟以后却能久久回味里面清澈的真谛;更妙的是在此之上,佛陀独特的教学法一层一层打开,你恍如书外的须菩提,同堂受益。

然后我所钟爱的书便是所谓的“文学”。

因为是读着现代文学长大的,我既没有什么古典文学的根底,也和当代的趋势脱节;可我眷恋这些过时的经典,一度竟糟糕到,我发现自己总使用着一种奇怪的语言。我喜欢周作人,沈从文,老舍,曹禺和张爱玲。周作人的散文冲淡而深远,平静却悠长,反复咀嚼才可体会杨牧所说其“一字不可减,一字不必添”的内在的劲道;沈从文所滋润我的是一种质朴清澈的生命理想和美学,行云流水般的文字里有被伤害洗礼因而愈发纯净的坚持;老舍,这个名字带着温润和宽厚的味道,就像他总也和煦温暖的眼神,那背后是悠悠北平岁月的积淀;曹禺呢,我相信他的性格深处也是这样的,可是他的戏剧却深刻得能咬人,像《原野》里瞎眼母亲的银针,直刺到骨子里去。

然后我们来说说张爱玲:这个或许不算那么伟大却令我沉溺的女子。她在二十三岁左右便缔造了文学生命和文学史上的传奇。几十年来咱们伟大的党对她是没有一句好话的,直到后来哥伦比亚的夏公在其力作《中国现代小说史》中猛捧,将张爱玲放在和鲁迅同等重要的地位上,兼之海外张学疯狂弥散,最近才听到北大一些说话有分量的学者们将她归为现代文学最重要的七位作家之一,约排第五位。张爱玲的文字,其华丽,其苍凉,均属佼佼,但却这华丽和苍凉的配搭更触动人心。她妙绝的嘲讽,让我想起《小王子》里的玫瑰花的刺,很尖,里面却是软的。我还没有来及读过她所有的作品,因为后来我对她的人生经历的兴趣甚至超越了作品:我把所有能找到的传记都读了一遍(这是个不好的习惯,有时候我觉得自己走火入魔了,好在除了她和弘一大师外,我还没有对别人做过同样的事情)。当我在自己的人生路上,穿越曾经漫漫的没有光的所在,体会了什么是痛苦、无奈和绝望之后,我才听懂了深夜那把嘶哑而苍老的胡琴;在“再美也不免带着些凄凉”的月色里,我曾经一遍又一遍地体会她少时的梦魇和一辈子无法摆脱的种种尴尬;在这以后,我才发现,以前我哪里读懂过什么文学!



(清早好不容易爬起来报到,头昏脑胀中匆匆写了上面的文字,就这么花了三个钟头。还有更多来不及写,如《红楼梦》,《呼啸山庄》,《飘》,《小王子》和《廊桥遗梦》等,还有古典文学如宋词和古典散文,当代作品如现代诗,夏宇,白先勇和高行健等等。这么草草地写,有点良心不安,对不住那些书和作者们,加上眼下又忙着期末考试。我想还是先打住,以后慢慢写来的好。...)

大音希聲,大象無形。

欢迎来到华新中文网,踊跃发帖是支持我们的最好方法!原文 / 传统版 / WAP版所有回复从这里展开收起列表
作者:沈喑 (等级:10 - 炉火纯青,发帖:2028) 发表:2003-03-11 05:30:56  2楼
喜欢和喜欢过的书不一定是现在最喜欢的,也包括从前曾经喜欢过的。 我们都在成长,很多喜欢过的书或者东西,都慢慢地不再占据重要的位置。但是我们依然会记得小时候某个宝石般闪亮的弹珠,或者某张美丽的明信片和书签,只因为它们的美丽,已经融入我们的生命。也许这就像歧舌说的:“或许真正影响了我的, 都化在我血液里面, 名字, 和作者, 都忘记了罢.” 但我还是拣一些尚未忘记的,来重温旧时的感受罢。 童年时期,读《新少年》杂志,然后读《西游记》和《三国演义》系列连环画,《蒋干盗书》、《七禽孟获》、《火烧赤壁》等,其中不服输的孟获,畏缩可笑的蒋干都让我捧腹不止。空城之上端坐的诸葛亮,焚香操琴,又是何等潇洒,何等从容。在初识文字的年月里,这些“画影图形”的形象,为我尚未真正涉足的文字世界开启了一扇扇明亮的窗。 初中的语文课本里,初次遭遇宋词,辛弃疾的“将军白发征夫泪”,岳飞的“知音少,弦断有谁听”,李清照的“惊起一滩鸥鹭”,这些古老苍凉或清丽优美的句子,让我神为之夺。而在资源严重匮乏的当时,我甚至不知道哪里去寻找那更为广大的宋词天地。在这时候,我忽然在一个女同学手中发现了一本蘅塘退士编的《宋词三百首》,欣喜若狂地借回家后,我自备笔记本, (more...)
将军白发征夫泪
范仲淹的《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还是,辛弃疾写过一模一样的一句?

不是挑刺哈~~只是,你知道的,我好像改不了的比较认真。期待续文~~:D

欢迎来到华新中文网,踊跃发帖是支持我们的最好方法!原文 / 传统版 / WAP版所有回复从这里展开收起列表
作者:沈喑 (等级:10 - 炉火纯青,发帖:2028) 发表:2003-03-12 10:40:11  3楼 评分:
同感与不同感:PP同样先是被宋词的华丽及音韵吸引,后来读得多了,才觉得唐诗实在是美极。 对于《简爱》,不知为什么,一直不像大多数女孩那样喜欢。我更喜欢埃米莉的《呼啸山庄》,喜欢那种激情的沉淀。
楼上楼下:握手握手~~关于《呼啸山庄》
《呼啸山庄》也是我最喜欢的外国文学名著之一。

激情与执著,压抑与禁锢,坚硬与沉痛,扭曲与偏执,狂野与柔软:在希刺克利夫和凯瑟琳从未停止奔流的热血里,我读到了所有这些最令我沉溺的人性。我常常想是否因为中国文学讲究蕴藉蓄敛的美学,所以太少这样彻底燃烧的生命了,这样偏执的激情和坚硬的灵魂。

摘两段每每令我不能自拔的段落:(是网上的版本,文本不一定准确。)

他上了床,扭开窗子,一边开窗,一边涌出压抑不住的热泪。“进来吧!进来吧!”他抽泣着。“凯蒂,来吧!啊,来呀——再来一次!啊!我的心爱的!这回听我的话吧,凯蒂,最后一次!”幽灵显示出幽灵素有的反复无常,它偏偏不来!只有风雪猛烈地急速吹过,甚至吹到我站的地方,而且吹灭了蜡烛。

---这是故事开始时伍德先生留宿山庄所见,希刺克利夫推窗呼唤凯瑟琳的亡魂。不过光看这一段味道不够,要和上下文中所描述希刺克利夫的阴郁、古怪对照着看,方见其感人之深!下面是凯瑟琳生前最有力、最动人的一段话:

“...我不能说清楚,可是你和别人当然都了解,除了你之外,还有,或是应该有,另一个你的存在。如果我是完完全全都在这儿,那么创造我又有什么用处呢?在这个世界上,我的最大的悲痛就是希刺克厉夫的悲痛,而且我从一开始就注意并且互相感受到了。在我的生活中,他是我最强的思念。如果别的一切都毁灭了,而他还留下来,我就能继续活下去;如果别的一切都留下来,而他却给消灭了,这个世界对于我就将成为一个极陌生的地方。我不会像是它的一部分。我对林惇的爱像是树林中的叶子:我完全晓得,在冬天变化树木的时候,时光便会变化叶子。我对希刺克厉夫的爱恰似下面的恒久不变的岩石:虽然看起来它给你的愉快并不多,可是这点愉快却是必需的。耐莉,我就是希刺克厉夫!他永远永远地在我心里。他并不是作为一种乐趣,并不见得比我对我自己还更有趣些,却是作为我自己本身而存在。...”

《呼啸山庄》,我的精神鸦片的一部分,我时不时想念那荒漠的旷野,旷野上永远迷了路的呼呼的风;古旧阴暗的山庄,粗糙的木桌,臃肿的厨娘就着哔哔剥剥的炉火,道出一段撼人心弦的旧事;厨娘和伍德先生的身影在墙上隐隐约约地闪跳,于是故事的主角最后凝在我脑海中——成为山庄下面“恒久不变的岩石”。过去的三年里我每年回家都仔细地读一遍,每次读都和人物一起经历那压抑与扭曲的过程,越走越深。只有柔软的灵魂才能深深的体会被扭曲的痛苦,然而,或许这是神的安排,在最柔软的地方,我们方看到灵魂最坚硬的力量。


2003。3。11日暮时,Santa Barbara.
欢迎来到华新中文网,踊跃发帖是支持我们的最好方法!原文 / 传统版 / WAP版所有回复从这里展开收起列表
作者:沈喑 (等级:10 - 炉火纯青,发帖:2028) 发表:2003-03-12 10:59:27  4楼
圣经//圣经的文字,无论中文英文,都是简洁、朴素而有力的。 英文不知道, 中文倒确实如此. 只可惜文笔实在还是糟糕. 但是也佐证了所谓技巧其实在文学中不占特别重要地位.
我怀疑很可能是翻译的问题
那天我看到一句话:Poetry is what is lost in translation. 而且,圣经事件的年代离我们这样久远,文化和语言载体的差距又那么大,很难将之和我们所习惯了的文学作品来比较。宗教经典是这样的,你看鸠摩罗什翻译的佛经我们都称赞他做到了“信、达、雅”,但是依然不是很“文学”的。用个拙劣的比方,宗教经典(scripture)首先是灵命和哲学的艺术;文学嘛,怎么说也是语言的艺术,尽管我们俩都认为表面的形式不是最重要的。
欢迎来到华新中文网,踊跃发帖是支持我们的最好方法!原文 / 传统版 / WAP版所有回复从这里展开收起列表
作者:沈喑 (等级:10 - 炉火纯青,发帖:2028) 发表:2003-03-12 12:53:00  5楼
须知英文版也是从希伯来文翻译过来的啊to 知非:这样一本书,不能用纯文学的观点 去看它,想想如果中文版bible用的是金庸式的 纯熟流畅之极的语言,那是什么效果??>_
圣经的译本
你所说的希伯来文的部分是旧约,新约的原文是希腊文。中文的圣经是早期西方传道士翻译的,按理说,比较理想的翻译应该是从另一种语言翻成译者的母语,所以中文圣经是这个样子也就可以理解了。

大致说来,还是英文版的圣经翻译得比较精确。从King James Edition到Good News Bible,再到最近的International Edition,the New Living Edition,越来越亲切了。New Living Edition注重意义的贴切而不拘泥于语言,很适合像我这样对背景不很了解、又想知道确切发生了什么事的读者。

然后嘛,我再说一下哈,我不赞同用看待文学作品的眼光和解读方法来读宗教经典。“读”宗教经典,是另一种状态。
欢迎来到华新中文网,踊跃发帖是支持我们的最好方法!原文 / 传统版 / WAP版所有回复从这里展开收起列表
论坛导航 -> 华新鲜事 -> 文学艺术 | 返回上一页 | 本主题共有 5 篇文章,分 1 页, 当前显示第 1 页 | 回到顶部
<<始页  [1]  末页>>

请登录后回复:帐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