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也来凑个热闹
登录 | 论坛导航 -> 华新鲜事 -> 文学艺术 | 本帖共有 3 楼,分 1 页, 当前显示第 1 页 : 本帖树形列表 : 刷新 : 返回上一页
<<始页  [1]  末页>>
作者:寻壑经丘 (等级:2 - 初出茅庐,发帖:26) 发表:2004-03-02 00:20:06  楼主  关注此帖评分:
我的一点“想法” :)要在华新上谈一点深入厚重的思考,来桐音确实是来对了地方。 中午比较赶,我先说说下面关于郭沫若的争论。我在下面说Qingger的三点意见我非常同意,但这并不表示,我对你的意见亦持完全的否定。我是觉得,你俩的观点之间有些概念没有clarify:比如“懦弱”,“相当一部分文人和艺术家所共有的懦弱”,而Qingger说文学家、学者、艺术家就和常人一样也有懦弱的一面。我的想法是,如果应该被批判的是懦弱本身,难道作为文学家或学者,他们的懦弱便应该被更狠地批判?虽然常人在这里看起来仿佛更有理由被原谅。 对于这个问题,中国和西方大概会有明显不同的答案,正如很久之后我才深切体悟,中国人说“文学”和英文中说"literature",非常不同、几乎可以说是两个东西。如果用西方哲学的辩证来看,上面的辩论似乎有点“白马非马”的味道;但从中国人的角度来看,这牵涉到数千年来我们对知识分子的要求、民族的精神传统,所以我说这是我的“想法”而已,我还在想,还在和自己辩论、思索的过程中。 Qingger继续说,文学和政治不一定走在同一条线上,事实也确实如此。文学的追求和政治家的目的、时代的趋势,并不总能顺合。我所同意的Qingger的倾向其实质在于,评价历史人物须抱有一种设 (more...)
我也来凑个热闹
首先,我相信历史发展是有其内在规律的,并且这个规律将是简洁和优美的。这一点是我的信仰,不予论证。

几千年来,我们一直在探索这个规律,但是仍然处于“学前”水平。“学前”的意思是历史学还称不上是科学,或者科学的。对“科学”或者“科学的”的定义可以另作一文,这里只提她的两个要素:可证伪性、受控实验。科学中理论和实验是相辅相成的。

科学理论相对于“伪科学”理论的区别主要就在于科学理论是可证伪的。比如,托勒密的本轮均轮理论(地心说)虽然是错误的,但由于他人可以通过实验和理论证明其错误,她是一个科学理论。而阴阳理论虽然包容万象,永远能够自圆其说(见侯宝林相声),却是伪科学。伪就伪在片面的自圆其说上。

理论本身是抽象的,被证伪的常常是根据理论得出的具体的预言。因其具体,它可以接受实验的检验。科学的实验必须是可控的。“可控”意味着对现实的简化,隔离不可控制的外来干扰;意味着实验可以被重复,也必须能够被他人重复。是否“可控”的标准也许不是恒定的,但也有一些经典的例子。双盲(对照)实验就是考验药物有效性的最基本测试。而耳朵读字、心灵感应等实验,由于撇不清那些神秘的实验条件,不允许对不可控制的外来干扰的隔离。比如,心灵感应本来应当与语言无关,但是心灵感应者却必须依靠语言交流。

据此,我们再回头看我们的历史学。相当多的历史理论对历史的发展进程作出了明确的预言,但是对这些预言的证伪却相当困难。这个困难来源于历史学中的实验就是历史本身,而这种实验是不可控的。N多的外界条件,N多的偶然因素,而实验对象的基本组成单位——人,是高度不平等的,不服从统计规律的(因此与统计理论中的的气体截然不同)。儒家在东方实验了两千年,自认为试验结果(历史,或是他们自己写的史书)证明了他们的理论。然而由于这个实验本身就是不可控制,不科学,甚至是被篡改的,他们的努力不免徒劳心神,且是以千万生灵为赌注。近代人似乎用中国两千年历史证明了儒家历史理论的错误。然而他们同时学习了世界史,他们的论证充分体现了片面的比较主义。这本身就不是科学的方法,而是工程方法!哥白尼的日心说在开普勒之前, 在预测天文现象上远远不如地心说准确,但是却更接近真理。这种比较主义是很有可能扼杀真理的。某些自奉科学者不免也有些伪科学的嫌疑。


(回家再写)
Put your OWN COOL signature here!
欢迎来到华新中文网,踊跃发帖是支持我们的最好方法!原文 / 传统版 / WAP版所有回复从这里展开收起列表
作者:寻壑经丘 (等级:2 - 初出茅庐,发帖:26) 发表:2004-03-02 22:21:05  2楼 评分:
我也来凑个热闹首先,我相信历史发展是有其内在规律的,并且这个规律将是简洁和优美的。这一点是我的信仰,不予论证。 几千年来,我们一直在探索这个规律,但是仍然处于“学前”水平。“学前”的意思是历史学还称不上是科学,或者科学的。对“科学”或者“科学的”的定义可以另作一文,这里只提她的两个要素:可证伪性、受控实验。科学中理论和实验是相辅相成的。 科学理论相对于“伪科学”理论的区别主要就在于科学理论是可证伪的。比如,托勒密的本轮均轮理论(地心说)虽然是错误的,但由于他人可以通过实验和理论证明其错误,她是一个科学理论。而阴阳理论虽然包容万象,永远能够自圆其说(见侯宝林相声),却是伪科学。伪就伪在片面的自圆其说上。 理论本身是抽象的,被证伪的常常是根据理论得出的具体的预言。因其具体,它可以接受实验的检验。科学的实验必须是可控的。“可控”意味着对现实的简化,隔离不可控制的外来干扰;意味着实验可以被重复,也必须能够被他人重复。是否“可控”的标准也许不是恒定的,但也有一些经典的例子。双盲(对照)实验就是考验药物有效性的最基本测试。而耳朵读字、心灵感应等实验,由于撇不清那些神秘的实验条件,不允许对不可控制的外来干扰的隔离。比如,心 (more...)
继续。
“历史是不可逆的,其该如何被验证呢”?

单个气体分子的运动轨迹被重复的概率极小,但是宏观气体在统计学上规律是可以被验证的。同样,历史的规律不是由孤立的少数历史事件验证的,她是宏观的和统计的规律。我们拥有的历史不可谓不长,史料不可谓不丰富,却无法提供我们需要的统计学证据。这还是因为我们的“历史实验”是不受控的。理想气体方程一共只涉及了压强、体积、温度、质量这几个变量,且都可以控制。而历史。。。当然,以历史为实验对象也牵涉到道德问题,因为归根结底这是以人为实验对象。

很多科学的分支都曾经遇到过类似的“不可控”或者“不道德”的问题,然而这并不是不可克服的困难。现代医学,作为“最年轻的科学”,便是一例。我认为,在历史课题上,一旦拥有了合适的“历史白老鼠”,可控实验也是可能的。

至此,我大致把我对历史规律以及科学的历史学的信仰说完了。下面说些实用的问题。

首先是,不科学的历史学有何价值?
1。我认为,不科学的历史学,同很多其他并非科学的学说一样,人类思维模式的必然产物。
2。“不科学的历史学”将是“科学的历史学”的思想源泉。科学远远不止于实验。实验总是由理论指导的。科学理论不是通过机械的归纳和演绎产生的。先验的信仰在很大程度上左右着一个人能提出怎样的理论。
3。对历史的认识影响着我们在现实中的行为。对历史的学习,是人们社会化(socialization)过程中的一环。类似的结论可能还有很多。
4。聊胜于无。


其次,我们应该如何看待和应用“不科学的历史学”?
再次,我们应当如何看待和应用将来的“科学的历史学”?是否会有“历史技术”出现,或者说“历史技术”是否应当出现?
这两个问题过于困难了。我上次写《试说通史之恶》,本来是想探讨“其次”问题的,但是第二部分甚难下笔。我有意对比《史记》和《资治通鉴》来阐述我的观点,但是我对两者的理解实在欠缺,需要补课。看来只能暂时搁下了。

我的帖子总是缺少论据,以至于行文枯索。这一方面是懒得去考据,懒得打字,另一方面也是因为自己的底子太薄,不学无术。但是年少气盛忍不住要说话,也是没有办法的。大家看着无趣的话,就怪斑竹心慈手软没有删我的帖子吧。。。
欢迎来到华新中文网,踊跃发帖是支持我们的最好方法!原文 / 传统版 / WAP版所有回复从这里展开收起列表
作者:寻壑经丘 (等级:2 - 初出茅庐,发帖:26) 发表:2004-03-02 22:25:50  3楼 评分:
很期待看到你下面的文章我不得不说我很被这个话题所吸引,本来要写些东西的,但是一时思想不能汇聚。在此先就我对你的,和其他一些人的想法的一些思考。 1。历史学和历史哲学的问题 历史学辨析历史,澄清史实,分析人物,总结历史的经验和教训。历史哲学试图从历史中,包括社会与人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等等,上升到探索超越历史事件的隐藏在其背后的本质的东西。 当我们看遍了历史的琳琅满目,我们不自然的就想要好奇的掀开布帘,看看后面是谁造出了这些。 2。历史的规律性问题。 由于上面的fantasy,我不得不说,我不能允许自己相信一个美妙的,恢宏的,历史的规律不存在。但是,我很怀疑我们能否最终揭示其的本相。 黑格尔读来都让人激动,但是对于一个历史客体,黑格尔称之为“世界精神”,他能够被准确的描述么?历史是不可逆的,其该如何被验证呢。(这个Hash也提到了)我们还能够相信思辨历史哲学没有走入死胡同么?毕竟,汤因比后,再也没有人有勇气写思辨历史的大著作。 这里有两个问题,历史的规律存在么?历史的规律能够被认识么? 然而,若历史的规律存在,若我们能够控制一切可控的条件,我们能够试验出我们要的结果么?这存在的历史的规律能够暗示历史的必然性的存在么? 3。英 (more...)
正如心理学说的,我们情绪化的决定一件事情,
却终生用理性和逻辑去证明他合理。

此话不虚,并且适用范围颇广。
欢迎来到华新中文网,踊跃发帖是支持我们的最好方法!原文 / 传统版 / WAP版所有回复从这里展开收起列表
论坛导航 -> 华新鲜事 -> 文学艺术 | 返回上一页 | 本主题共有 3 篇文章,分 1 页, 当前显示第 1 页 | 回到顶部
<<始页  [1]  末页>>

请登录后回复:帐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