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也来凑个热闹首先,我相信历史发展是有其内在规律的,并且这个规律将是简洁和优美的。这一点是我的信仰,不予论证。
几千年来,我们一直在探索这个规律,但是仍然处于“学前”水平。“学前”的意思是历史学还称不上是科学,或者科学的。对“科学”或者“科学的”的定义可以另作一文,这里只提她的两个要素:可证伪性、受控实验。科学中理论和实验是相辅相成的。
科学理论相对于“伪科学”理论的区别主要就在于科学理论是可证伪的。比如,托勒密的本轮均轮理论(地心说)虽然是错误的,但由于他人可以通过实验和理论证明其错误,她是一个科学理论。而阴阳理论虽然包容万象,永远能够自圆其说(见侯宝林相声),却是伪科学。伪就伪在片面的自圆其说上。
理论本身是抽象的,被证伪的常常是根据理论得出的具体的预言。因其具体,它可以接受实验的检验。科学的实验必须是可控的。“可控”意味着对现实的简化,隔离不可控制的外来干扰;意味着实验可以被重复,也必须能够被他人重复。是否“可控”的标准也许不是恒定的,但也有一些经典的例子。双盲(对照)实验就是考验药物有效性的最基本测试。而耳朵读字、心灵感应等实验,由于撇不清那些神秘的实验条件,不允许对不可控制的外来干扰的隔离。比如,心 (more...)
继续。
“历史是不可逆的,其该如何被验证呢”?
单个气体分子的运动轨迹被重复的概率极小,但是宏观气体在统计学上规律是可以被验证的。同样,历史的规律不是由孤立的少数历史事件验证的,她是宏观的和统计的规律。我们拥有的历史不可谓不长,史料不可谓不丰富,却无法提供我们需要的统计学证据。这还是因为我们的“历史实验”是不受控的。理想气体方程一共只涉及了压强、体积、温度、质量这几个变量,且都可以控制。而历史。。。当然,以历史为实验对象也牵涉到道德问题,因为归根结底这是以人为实验对象。
很多科学的分支都曾经遇到过类似的“不可控”或者“不道德”的问题,然而这并不是不可克服的困难。现代医学,作为“最年轻的科学”,便是一例。我认为,在历史课题上,一旦拥有了合适的“历史白老鼠”,可控实验也是可能的。
至此,我大致把我对历史规律以及科学的历史学的信仰说完了。下面说些实用的问题。
首先是,不科学的历史学有何价值?
1。我认为,不科学的历史学,同很多其他并非科学的学说一样,人类思维模式的必然产物。
2。“不科学的历史学”将是“科学的历史学”的思想源泉。科学远远不止于实验。实验总是由理论指导的。科学理论不是通过机械的归纳和演绎产生的。先验的信仰在很大程度上左右着一个人能提出怎样的理论。
3。对历史的认识影响着我们在现实中的行为。对历史的学习,是人们社会化(socialization)过程中的一环。类似的结论可能还有很多。
4。聊胜于无。
其次,我们应该如何看待和应用“不科学的历史学”?
再次,我们应当如何看待和应用将来的“科学的历史学”?是否会有“历史技术”出现,或者说“历史技术”是否应当出现?
这两个问题过于困难了。我上次写《试说通史之恶》,本来是想探讨“其次”问题的,但是第二部分甚难下笔。我有意对比《史记》和《资治通鉴》来阐述我的观点,但是我对两者的理解实在欠缺,需要补课。看来只能暂时搁下了。
我的帖子总是缺少论据,以至于行文枯索。这一方面是懒得去考据,懒得打字,另一方面也是因为自己的底子太薄,不学无术。但是年少气盛忍不住要说话,也是没有办法的。大家看着无趣的话,就怪斑竹心慈手软没有删我的帖子吧。。。
单个气体分子的运动轨迹被重复的概率极小,但是宏观气体在统计学上规律是可以被验证的。同样,历史的规律不是由孤立的少数历史事件验证的,她是宏观的和统计的规律。我们拥有的历史不可谓不长,史料不可谓不丰富,却无法提供我们需要的统计学证据。这还是因为我们的“历史实验”是不受控的。理想气体方程一共只涉及了压强、体积、温度、质量这几个变量,且都可以控制。而历史。。。当然,以历史为实验对象也牵涉到道德问题,因为归根结底这是以人为实验对象。
很多科学的分支都曾经遇到过类似的“不可控”或者“不道德”的问题,然而这并不是不可克服的困难。现代医学,作为“最年轻的科学”,便是一例。我认为,在历史课题上,一旦拥有了合适的“历史白老鼠”,可控实验也是可能的。
至此,我大致把我对历史规律以及科学的历史学的信仰说完了。下面说些实用的问题。
首先是,不科学的历史学有何价值?
1。我认为,不科学的历史学,同很多其他并非科学的学说一样,人类思维模式的必然产物。
2。“不科学的历史学”将是“科学的历史学”的思想源泉。科学远远不止于实验。实验总是由理论指导的。科学理论不是通过机械的归纳和演绎产生的。先验的信仰在很大程度上左右着一个人能提出怎样的理论。
3。对历史的认识影响着我们在现实中的行为。对历史的学习,是人们社会化(socialization)过程中的一环。类似的结论可能还有很多。
4。聊胜于无。
其次,我们应该如何看待和应用“不科学的历史学”?
再次,我们应当如何看待和应用将来的“科学的历史学”?是否会有“历史技术”出现,或者说“历史技术”是否应当出现?
这两个问题过于困难了。我上次写《试说通史之恶》,本来是想探讨“其次”问题的,但是第二部分甚难下笔。我有意对比《史记》和《资治通鉴》来阐述我的观点,但是我对两者的理解实在欠缺,需要补课。看来只能暂时搁下了。
我的帖子总是缺少论据,以至于行文枯索。这一方面是懒得去考据,懒得打字,另一方面也是因为自己的底子太薄,不学无术。但是年少气盛忍不住要说话,也是没有办法的。大家看着无趣的话,就怪斑竹心慈手软没有删我的帖子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