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音别馆】三国话题:诸葛亮为何屡次北伐
提出一个我思考已久的疑问。诸葛亮平定南方叛乱之后,一共五次
兵出祁山北伐:第一次成绩最大,下了三郡,结果马谡在街亭为张
邰所破,无功而返;第二次被曹真挡住,粮尽而反;第三次平了武
都、阴平二郡;第四次又是粮尽而返;第五次在五丈原屯田,试图
与司马懿长期对峙,几个月后病逝,蜀兵遂退。三国演义上渲染的
很多事情,其实都不是史实;而且诸葛亮也并非每次都被司马懿所
阻;不过可以看出诸葛亮确实实尽了全力,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不过这里有一个疑问,作为三国之中国力最弱的一方,诸葛亮为何
明知其不可为而为之,屡次兴兵攻打最强大的魏国呢?当时的实际
情况是:一、魏国占据整个北方,经曹操、曹丕两代经营,根基已
稳,匡扶汉室的口号已经没有多大的政治吸引力;二、北方地广人
多,经济发达,无论是人民数量还是军队数量,蜀与魏相比都处于
绝对劣势;三、魏在关中一带军力雄厚,防线牢靠;蜀兵远道而来,
运粮困难,魏根本无需出战,只须等蜀兵粮尽就可退敌;四、蜀国
力贫弱,根本无力负担战争的巨大开支,只有提高赋税,当初诸葛
亮平定南蛮,但他去世之后南人复反,主要就是收税过于沉重。
五、与吴国的联盟并不牢靠,吴无意北进,几次配合性的北伐都被
以合肥为中心的那条坚固防线挡回。
诸葛亮作为一个老练的政治家,不应该看不到这些不利因素,那么
这样一来,劳师动众五次北伐的举动就很难解释了。想到的理由大概是:
一、如前出师表所言:“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
先帝之明。。。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
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
忠陛下之职分也。“
二、蜀国小力微,易遭侵略,不如以守代攻,以不断的攻势换来本土
的平安,这样还可以使本国的君臣始终保持警惕,不致居安忘危。
除此之外,还有什么更能解释的通的理由么?
顺便说一句,陈寿对诸葛亮的评价是:“可谓识治之良才,管、萧之
亚匹矣。然连年动众,未能成功,盖应变将略,非其所长欤! ”这个
评价有些苛刻,在当时的实力对比下,实在是太难为他了,纵使孙武、
韩信重生,能够重演汉高祖的故事么?[子非鱼 (3-17 1:50, Long long ago)]
[ 传统版 |
sForum ][登录后回复]1楼
原创?个人认为陈寿对于诸葛亮的评价是恰当的,中肯的,谈不上什么苛刻不苛刻。[张辽 (3-17 12:08, Long long ago)] [ 传统版 | sForum ][登录后回复]2楼
(引用 张辽:原创?个人认为陈寿对于诸葛亮的评价是恰当的,中肯的,谈不上什么苛刻不苛刻。)是原创。诸葛亮带兵打仗,基本上没有什么大失误,
马谡那一次算是绝无仅有,那也是识人有
误,派魏延或吴懿去结果可能就大大不同
了。北伐不成,除去综合实力上的差距,
我想还可以补充两点,一、荆州一失,隆中
对就已经失败了一半 二、蜀国的人才太少,
而且在现有人才的使用和协调上,诸葛亮
做的并不成功。当然这个问题可以另开一
文专门说明[子非鱼 (3-17 15:45, Long long ago)]
[ 传统版 |
sForum ][登录后回复]3楼
以前未曾想过。。但觉是忠君之愿吧。兴复汉室才是刘备唯一所愿,孔明也惟有鞠躬尽瘁死而后矣吧。
一直觉得诸葛亮神得不像个人的[木犹 (3-17 16:43, Long long ago)]
[ 传统版 |
sForum ][登录后回复]4楼
(引用 木犹:以前未曾想过。。但觉是忠君之愿吧。兴复汉室才是刘备唯一所愿,孔明也惟有鞠躬尽瘁死而后矣吧。
一直觉得诸葛亮神得不像个人的)可惜朱鎔基总理也只能死而后矣这叫不切实际,有心无力。诸葛亮错在出发点,太自负,不实际分析一下根本打不过魏。
更可悲的是打了5次还不接受教训,还6出,唉,拿老百姓生命当儿戏。[卷心菜 (3-17 20:03, Long long ago)]
[ 传统版 |
sForum ][登录后回复]5楼
我是这样看的二、蜀国小力微,易遭侵略,不如以守代攻,以不断的攻势换来本土
的平安,这样还可以使本国的君臣始终保持警惕,不致居安忘危。
应该是以攻代守吧。
我觉得诸葛亮不断兵出祁山主要原因是由于诸葛亮许诺于刘备,并且对汉室衷心耿耿,以兴复汉室为己任。他知道,蜀国人才凋零,如果在他手上不能兴复汉室,打回中原,击败曹军,那汉室以后就更没有希望恢复了。六出祁山正是他明知不可为而为之,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表现。
至于以守代攻的说法,我不是很赞成。蜀国地形险要,易守难攻,如果蜀国不出击,只要诸葛亮在,魏国想要打进来也不是容易的事情,蜀国完全可以自保,而蜀国人民可以休养生息,操练兵甲。但是结果也是显而易见的,等诸葛亮逝世后,蜀国无人可以领兵与魏国抗衡,蜀国以后只能任人宰割。这样,他诸葛亮在历史中的地位恐怕就要大打折扣了。
就算不考虑这个,诸葛亮位居亚父,跟随刘备多年,在刘备逝世之后,不思进取,朝中大臣也会对他表示怀疑,认为他不尽心尽力侍奉后主,不思进取,违背了当初以兴复汉室为己任的誓言。在刘璋父子统治下的蜀国,虽然说不上兵强马壮,但是百姓生活还是比较富庶的,不需要诸葛亮等人的大治。从内政治理方面,诸葛亮也没有大展拳脚的地方。所以,诸葛亮必须兵出祁山来证明自己的衷心,证明自己的才能。
其实从六次兵出祁山来看,诸葛亮还是有机会拿下长安的。第一次的失误不说,后面有一次是由于刘禅中计,听信小人谗言,将前方获得胜利的诸葛亮召回,使之前取得的成果付诸东流。加上东吴的懦弱,没有办法在东线给魏国带来威胁,诸葛亮始终无法达到最终的目的。
诸葛亮出祁山的目地是长安。如果拿下长安,则进可攻,退可守,选择的余地很大,还可以做长期的打算,对魏国的威胁非常大。可惜的是他一直未能达到他的目的。虽然本人在很多三国游戏中帮助诸葛亮成功的出祁山,夺长安。可他老人家是无法看到的了。不过他的丰功伟绩还是被后人牢牢的记在心里。三国没有他,就失去了一半的意义;三国没有他出祁山,也就没有后来的三晋五代十国了。[冷艳锯 (3-17 22:05, Long long ago)]
[ 传统版 |
sForum ][登录后回复]6楼
我的想法原因是多种多样的。
诸葛亮作为汉室动乱逃到湖北的难民,到加入刘备集团,又转移到四川,这样的士大夫会有一定的"中原情结"。就好像西晋亡南渡众名士一般。这一点,可以从蜀国的政治集团倾向看出来,本土集团的李严,谯周等大部分是动武的反对者,但是诸葛亮的几位荆州集团的继任者包括蒋琬和费祎,都或多或少的继承诸葛亮的政策,屯兵汉中,远离成都政治中心而遥掌国事,伺机而动,费祎更是在前方死于刺客之手。
此外,诸葛亮自比的乐毅,管仲,都是贤臣良将,或辅佐王霸之业,或挽大厦于将倾。从感情上,他本身也有一种强烈的使命感。《出师表》千古一篇,情真意切,绝无虚伪之情。
因此,我认为,诸葛伐魏,有自身的感情因素。
再从形式上来看,所谓三分鼎立,这个鼎是不平衡的。魏的实力甚至超过蜀,吴之和。蜀国最弱。而且魏国腹地广阔,经济发达,经过多年的修生养息,实力凌驾两国之上,蜀采取守势,只是拖延死期而已。
从魏国内部来说,一开始是新王朝刚刚建立,难免有可趁之机;另一方面,司马集团和曹氏集团从曹睿开始一直处于互相倾轧的状态,容易在内部击破。诸葛亮第一次出兵就是利用此点先将司马懿除去。在敌国内部有嫌隙时,会比较有机会。
外交上,形势所逼,蜀吴两国的同盟,可以说是中国数千年历史上最稳固的同盟之一,两国同期连枝,出兵也是遥相呼应,从刘备死开始,终三国时期而没有反复。军事的同盟可以起到牵制和分散的作用。
再来讲战略和目的,诸葛亮是否希望一举歼灭魏国,或者军事行动是否以此为目的,我认为这是不对的。
我个人认为,诸葛亮的行动,主要是以逐步增加己方的实力为目的。东方是同盟国,当然就从北方开始。世人多苛责诸葛亮为何不采取魏延兵出子午谷取长安的策略,其实,主要原因就是长安并非诸葛亮的首要目标。
从诸葛亮数次北伐都义无反顾的出祁山或者陈仓来看,诸葛亮的目的就是---董卓集团故地,魏国西北方的凉州。一出,疑兵出萁谷,自取南安,天水,永安;二出,攻陈仓;三出,平武都,阴平,扫平出祁山之路;四出,复取祁山;五出褒斜道,是想屯田打持久战,可惜天不遂人愿。
取得凉州有许多好处,第一,取得一个相对安全的后方,减少阳平关路的威胁;第二,对雍州长安地区直接威胁,进可攻,退可守;第三,凉州兵马强悍,是兵员补充的绝佳之地。第四,增加己方的经济实力。
这样的战略,从一出看得最明显,诸葛亮先从政治上着手,做掉了司马懿,秘密与三郡官吏商议;然后派遣赵云作疑兵取眉,吸引敌方主力曹真;其次自领大军出祁山,三郡叛应,声势大振。魏国发现上当,急忙派遣张颌来救,至此,真是精彩绝伦。
本来只要马谡率领大军在大路上把张颌挡下来,凉州就是蜀国的了,可惜马谡这个大白痴。诸葛亮在输了以后还要拔西城千余家还蜀,其增加自身实力的战略不言而喻。
后来魏国有了防备,郭淮,曹真,郝昭,司马懿也都不是白痴,就没有这么容易入手了。
总的来说,我认为诸葛亮这个战略十分正确。在大环境下,如果不主动,只有等死。可惜魏国的几次内乱诸葛亮都没有等到,不然辽东,寿春几次叛乱,诸葛亮定能把握时机。[知非 (3-17 23:50, Long long ago)]
[ 传统版 |
sForum ][登录后回复]7楼
(引用 冷艳锯:我是这样看的二、蜀国小力微,易遭侵略,不如以守代攻,以不断的攻势换来本土 的平安,这样还可以使本国的君臣始终保持警惕,不致居安忘�...)哎呀本该给方片的,失手打错了。下次补给你吧。:D[女萝 (3-18 0:56, Long long ago)] [ 传统版 | sForum ][登录后回复]8楼
(引用 知非:我的想法原因是多种多样的。 诸葛亮作为汉室动乱逃到湖北的难民,到加入刘备集团,又转移到四川,这样的士大夫会有一定的"中原情结"。就...)西西, 本版第一个红桃历史讨论类的[知非 (3-18 1:05, Long long ago)] [ 传统版 | sForum ][登录后回复]9楼
(引用 知非:我的想法原因是多种多样的。
诸葛亮作为汉室动乱逃到湖北的难民,到加入刘备集团,又转移到四川,这样的士大夫会有一定的"中原情结"。就...)恩,这些理由都比较有道理,也许
诸葛亮是想采取蚕食政策,不断出兵,力争每次都在土地和人口上
有所收获,增强自身实力,安排自己身后的接班人,也确保他们能
坚定不移的执行这一政策(“你办事,我放心”)。不过诸葛亮自
己寿命不长(蜀国谋臣似乎都短寿,法正,庞统,马良。。。),
后继者又每况愈下,蜀国后期人才凋敝,国力日弱,再三勉强出兵
北伐,就有穷兵黩武的嫌疑了,而且战争的巨大负担也全加在蜀国
老百姓的头上了。
还可以补充一点,诸葛亮对人才的使用和协调似乎有点问题。马谡此
人只可当参谋,不可带兵(好像叶剑英),刘备提醒过“马谡言过
其实,不可大用,君其察之!”,结果诸葛亮“违众拔谡”,坏了
大事。魏延杨仪,一文一武,都是不可多得的人才,诸葛在世之时
就有矛盾,诸葛亮不能协调,结果身故之后,造成大乱,一死一废,
对于人才资源不是很丰富的蜀国来说,实在是可惜。诸葛亮勤于政
事,废寝忘食,甚至连手下人犯了错打二十大板的事情也要亲自批
示,司马懿知道了后说,这样下去能活得长吗?这是诸葛亮鞠躬尽
瘁的感人之处,也是作为领导者的失败之处。
[子非鱼 (3-18 1:42, Long long ago)]
[ 传统版 |
sForum ][登录后回复]10楼
(引用 知非:我的想法原因是多种多样的。 诸葛亮作为汉室动乱逃到湖北的难民,到加入刘备集团,又转移到四川,这样的士大夫会有一定的"中原情结"。就...)李严,宛城人,不应该属于本土集团[张辽 (3-18 14:58, Long long ago)] [ 传统版 | sForum ][登录后回复]11楼
(引用 知非:西西, 本版第一个红桃历史讨论类的)正兴奋地登录来打击你... 看里面的话就无语了..[歧舌 (3-18 17:24, Long long ago)] [ 传统版 | sForum ][登录后回复]12楼
(引用 张辽:李严,宛城人,不应该属于本土集团)李严(z) 三国志李严字正方,南阳人也。少为郡职吏,以才干称。荆牧刘表使历诸郡县。曹公入荆州时, 严宰秭归,遂西诣蜀,刘璋以为成都令,复有能名。建安十八年,署严为护军,拒先主于绵 竹。严率众降先主,先主拜严裨将军。成都既定,为犍为太守、兴业将军。二十三年,盗贼马 秦、高胜等起事于郪,合聚部伍数万人,到资中县。时先主在汉中,严不更发兵,但率将郡士 五千人讨之,斩秦、胜等产。枝党星散,悉复民籍。又越囗夷率高定遣军围新道县,严驰往赴 救,贼皆破走。加辅汉将军,领郡如故。章武二年,先主征严诣永安宫,拜尚书令。三年,先 主疾病,严与诸葛亮并受遗诏辅少主;以严为中都护,统内外军事,留镇永安。建兴元年,封 都乡侯,假节,加光禄勋。四年,转为前将军。以诸葛亮欲出军汉中,严当知后事,移屯江 州,留护军陈到驻永安,皆统属严。严与孟达书曰:“吾与孔明俱受寄托,忧深责重,思得良 伴。”亮亦与达书曰:“部分如流,趋舍罔滞,正方性也。”其见贵重如此。八年,迁骠骑将 军。以曹真欲三道向汉川,亮命严将二万人赴汉中。亮表严子丰为江州都督督军,典为后事。 亮以明年当出军,命严以中都护署府事。严改名为平。
九年春,亮军祁山,平催督运事。秋夏之际,值天霖雨,运粮不继,平遣参军狐忠、督军 成藩喻指,呼亮来还;亮承以退军。平闻军退,乃更阳惊,说“军粮饶足,何以便归”!欲以 解己不办之责,显亮不进之愆也。又表后主,说“军伪退,欲以诱贼与战”。亮具出其前后手 笔书疏本末,平违错章灼。平辞穷情竭,首谢罪负。于是亮表平曰:“自先帝崩后,平所在治 家,尚为小惠,安身求名,无忧国之事。臣当北出,欲得平兵以镇汉中,平穷难纵横,无有来 意,而求以五郡为巴州剌史。去年臣欲西征,欲令平主督汉中,平说司马懿等开府辟召。臣知 平鄙情,欲因行之际逼臣取利也,是以表平子丰督主江州,隆崇其遇,以取一时之务。平至之 日,都委诸事,群臣上下皆怪臣待平之厚也。正以大事未定,汉室倾危,代平之短,莫若褒 之。然谓平情在于荣利而已,不意平心颠倒乃尔。若事稽留,将致祸败,是臣不敏,言多增 咎。”乃废平为民,徒梓潼郡。十二年,平闻亮卒,发病死。平常冀亮当自补复,策后人不 能,故以激愤也。丰官至朱提太守。 [子非鱼 (3-18 18:13, Long long ago)]
[ 传统版 |
sForum ][登录后回复]13楼
(引用 子非鱼:李严(z) 三国志李严字正方,南阳人也。少为郡职吏,以才干称。荆牧刘表使历诸郡县。曹公入荆州时, 严宰秭归,遂西诣蜀,刘璋以为成都令�...)……看过了[张辽 (3-18 18:45, Long long ago)] [ 传统版 | sForum ][登录后回复]14楼
(引用 张辽:李严,宛城人,不应该属于本土集团)我是这样划分的李严虽然不是益州本土人, 但是他是刘璋手下故将,不是跟随刘备入川的. 从政治倾向来讲, 只会更靠近法正等人, 而不会靠近诸葛亮.[知非 (3-18 22:08, Long long ago)] [ 传统版 | sForum ][登录后回复]15楼
(引用 知非:我的想法原因是多种多样的。 诸葛亮作为汉室动乱逃到湖北的难民,到加入刘备集团,又转移到四川,这样的士大夫会有一定的"中原情结"。就...)分析得好强。。。可惜三国游戏里凉州就是一块烂地[mkx (3-19 0:07, Long long ago)] [ 传统版 | sForum ][登录后回复]16楼
四川的马都是山马。。。矮小得很[mkx (3-19 0:10, Long long ago)] [ 传统版 | sForum ][登录后回复]17楼
(引用 知非:我是这样划分的李严虽然不是益州本土人, 但是他是刘璋手下故将,不是跟随刘备入川的. 从政治倾向来讲, 只会更靠近法正等人, 而不会靠近诸�...)从政治倾向上来讲,倒是很有道理的。误会了,抱歉。[张辽 (3-19 15:27, Long long ago)] [ 传统版 | sForum ][登录后回复]18楼
(引用 mkx:四川的马都是山马。。。矮小得很)有道理,四川马小,北方马大。但问题是当时都是步兵为主,马兵为辅。[卷心菜 (3-19 16:05, Long long ago)] [ 传统版 | sForum ][登录后回复]19楼
(引用 mkx:分析得好强。。。可惜三国游戏里凉州就是一块烂地)没道理,凉洲好地方。一手南宫。[卷心菜 (3-19 16:06, Long long ago)] [ 传统版 | sForum ][登录后回复]20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