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首页 -> 华新鲜事 -> 创业求职 | 切换到:传统版 / sForum | 树形列表
华新两次座谈会的几篇采访录
<<始页  [1]  末页>> 

华新两次座谈会的几篇采访录“十年”座谈会,调查对象是第一批到新加坡的sm3学长(采访录对象好像不全是第一批的?)

“第二起跑线”座谈会,调查对象是当年毕业的sm3毕业生

谈的都是和狮城生活和工作相关的咚咚

一起整理贴出来了~~

5篇“十年”座谈会的

11篇“第二起跑线”座谈会的
[燕归来 (10-6 11:55, Long long ago)] [ 传统版 | sForum ][登录后回复]1楼

钟联彬学长采访录钟联彬学长采访录
by: 月光水影

接触,了解到真正的融入一个陌生的环境,需要多长的时间?在过去的十年中,钟联彬学长不但做到了,而且做得很出色。1997年,刚从国大电子工程系毕业的他就加入TECH Semiconductor(S) Pte Ltd, 现在已经是Section manager.

不要对本地人有偏见
既然我们要在这个地方生活十年或者更长的时间,就一定要学会怎样跟本地的人打交道,要学会接受这个社会并且被这个社会接受。“最根本的一条就是不要对他们(本地人)存有偏见,平等的看待自己和对方“,钟联彬学长说,“其实也是有一部分本地人对中国来的(人)有很大的偏见,这样你看不起我,我看不起你,当然很难打交道。随着了解的深入,交流的增加,我想他们(对中国人)的看法会渐渐改变。但是最重要的还是先要从自己做起。“

问到在我们尝试去融入本地社会的过程中会不会丢掉自己本身的优点是,学长说“肯定会有一些的吧,比如说我现在很多中文字总是一下子想不起来怎样写。(笑)当然,我们做什么事都要找一个Balance, 扬长避短吧。“

在公司里,中国人没有优势也没有劣势
很多人担心,在本地的公司里,会不会因为我们是中国人而影响被升职,加薪的机会。“只要是语言上没有问题,我觉得中国来的scholar和本地人甚至在美国受教育回来的人,机会差不多。当然也不会因为我们是奖学金获得者而有什么特别的优势。基本上是平等的,关键是看你在公司的表现“钟联彬学长告诉我。

作为一个Section manager, 既要跟自己的下属又要跟自己的上司打交道。“下属中有不同国家来的,不过没有太大的区别。前一段时间,我的顶头上司还是中国人.”他笑着说。

关于大学生活
“在大学的时候,虽然钱少一些,但有很多自己的时间。对未来也没有想的太多,就是这样一步一步走过来的“,学长似有回忆的说。

对于现在的工作,学长还是很满意的。“找到一份满意的工作不容易,所以也就没有换过“。
谈到最近新家坡经济不景气,半导体业也不例外。“我想至少在5到10年内还是没有大问题的“,他以一个业内人士的口吻说,“至少因为大多数半导体公司都有政府的股份,政府也不希望我们倒掉嘛“

最后,钟联彬学长告诫学弟学妹们,在大学里要好好学习。新家坡还是一个很重视文凭的社会,特别是在政府部门和大公司里,first class honor 和 second class honor 会受到完全不同的对待(在提供就业机会和起薪方面)。

(由于此次的采访是通过电话进行的,如有细节上出入,请钟联彬学长原谅)
[燕归来 (10-6 11:56, Long long ago)] [ 传统版 | sForum ][登录后回复]2楼

卢建安学长采访实录卢建安学长采访实录
记者:海新、felix
编辑:海新、felix


引言:
时间:中秋佳节,4:00pm;地点:Orchard地铁站;卢建安学长和等待在那里的海新和felix握手致意,海新代表华新和广大juniors送上了一小盒香甜的月饼;三人于是在一家咖啡店坐下了,采访就这样开始了:

一、狮城求学
1992年,华侨大学的卢建安学长随着第一批SM3留学生来到了这个陌生的土地上;1993年7月,卢建安进入国大Faculty of Science,Department of Mathematics就学;1997年,刚毕业的他被吉宝公司招入麾下。

我们没有多少优势

记者:请学长回顾一下在新加坡十年的经历。
卢:虽然这里大学生活没有在中国大学丰富多彩,但是新加坡的大学生活还是很有趣的。我大一时参加了Physical Club;同时读数学物理双学位,后来就专修数学了。毕业到吉宝公司工作了一年多后, 又回到国大读研,但发现自己的兴趣不在搞研究上;就去了现在的公司――渣打银行做管理工作。

记者:中国学生在这里与新加坡学生相比,有什么优势和劣势?
卢:初到新加坡时,觉得自己是中国各地选拔出来的精英,挺有优越感;中国学生在大学的成绩可能较好。但是多数中国人在表达能力,表现能力上比较差。拿我的工作说吧,需要在短时间内通过交流与客户建立信任,这方面,中国人不如新加坡人,在本地读书的新加坡人不如在欧美读书的新加坡人,老美尤为厉害。另外,在新加坡工作,我们发展余地较小。例如在跨国公司,作为中国人,你工作得再好,也最多能达到新加坡分公司的顶层,很难向新加坡外发展,很难向公司总部发展。

考试只是老师和学生之间的游戏

记者:觉得自己工作后与在大学时的最大区别是什么?
卢:自信,工作后更加自信了。在大学时,作为Scholar,并没有为新加坡做过什么贡献;只因为书读的好就拿奖学金,并不十分公平。你的人生价值体现在哪里?如果只体现在考试成绩上就太可悲了。考试只不过是老师和学生之间的游戏。工作之后才体现了自己的价值。人的价值应该体现在为社会做多少贡献上!

如果可以重来一次。。。。。。

记者:如果让你再重来一次,你如何进行你的大学生活?
卢:如果重来一次的话,我不会学数学,而是去学工程或者计算机。因为当时数学系的学生就业机会较少,80%的新加坡同学都教书了;我会花更多时间参加新加坡学生之间的活动,花更多时间交朋友;会争取住宿舍;会争取在大学谈恋爱,因为工作后就很难再与女孩交往;我会尽力提高我的英语会话能力,因为这一点在以后的工作中尤其重要。

积极参加假期打工与实习

卢:刚毕业的时候,认为自己掌握自己的命运,All world in my hands。其实不然,现实和期望会有很大的落差。我建议你们在大学期间去找假期工,只有在工作中才能了解到自己喜欢干什么,也会在工作中建立勇气,学会在工作中处理各种各样的人际关系。另外,做假期工时,不用畏惧失败,而在真正工作后,一次失败可能造成几年光阴的浪费。

二、工作历程
一年多吉宝公司的工作让卢建安感到不顺心;1999年,和国大方面商量后,他回到了 Business department读Master;可是不久,他发现这不是他要的生活;一年以后,他毅然离开国大,通过面试进入了渣打银行,这份工作一直做到现在。

主导你的面试

卢:面试对一个刚毕业的大学生很重要,面对面试考官,不要死板的问什么答什么,要争取主宰你的面试,充满自信地拓展话题,展现自己的才华;另外,要试图通过面试观察、了解该公司,思考它是否适合自己的发展。

前几份工作决定你的将来

记者:能不能跟我们谈谈找工作的情况?
卢:一定要很慎重地找自己的第一份工作,因为往往前几份工作决定自己的将来。如果你开始做的是技术型的工作,以后如果想做其他工作,比如市场营销,就很难获得老板的信任和支持。所以如果发现第一份工作不适合自己,不妨马上跳槽。这可是我血和泪的教训,我的第一份工作做的就不很开心。另外,找工作不要总看别人的想法,别总想去那些让别人羡慕的公司,应该找那些对自己发展有利的公司。顶头上司也很重要,只有通过他,公司上层才能看到你的才华,获得信任。如果你的顶头上司得到提升,你也有机会得到提升。

搞好人际关系,享受工作的快乐

记者:怎样才能在工作中获得成功呢?
卢:在工作中最重要的是处理与老板,与同事之间的关系。同事之间要能容忍彼此所犯的错误,在这样相对宽松的环境,大家才会有勇气创造,公司才会有发展。与老板相处应该是六个字:真诚、信任、奉献。你与老板之间不仅是上下级,也是朋友。如果不能得到老板的信任,老板很可能会掩盖你的才华;而当他感到你的忠诚,他就会尽力让你发挥你的才能。即使是再强的人,也都会犯错误,区别在于犯错后,你是被牺牲,还是被保护下来。老板信任你,你就会得到保护。中国学生一般比较理性,认为自己工作努力就行,不注意与老板、同事发展友情。事实上在工作中,一定要有感情的投入,处理得当,工作就会很顺利,反之,工作不仅很难顺利开展,而且乏味。我的第一份工作就是教训。

创业谈

记者:能不能跟我们谈谈关于创业的问题?
卢:创业,其实我自己并没有许多经验,相反,我认为自己不是一个很善于处理社会关系的人,所以不适合创业。我有朋友创业过,有几家IT公司还算成功。创业最初最重要的不是技术、也不是管理层,而是在于找到客户,抓住客源,建立起自己的客户网络。我的两个同学在一家大公司工作两年后创业,由于在大公司时认识新加坡交易所的人,认识与新加坡交易所有关的人,通过他们很快建立起了自己的客户网,所以他们的创业是成功的。

记者:在采访的最后,想问一问你下一步的计划。
卢:争取进入高一层的管理层,拥有自己的项目。

5:10pm,采访结束了,海新和felix分别和卢建安学长合影留念。学长对华新组织的这个“十年访谈计划”十分赞赏,而他留给大家的丰富的经验更值得我们去细细回味。我们也期待学长的计划早日成功。
[燕归来 (10-6 11:56, Long long ago)] [ 传统版 | sForum ][登录后回复]3楼

林冬梅学姐在新的十年林冬梅学姐在新的十年
by: 杨柳飘摇

采访对象:林冬梅学姐
地点:老北京食堂
时间:中秋节夜晚
撰稿:杨柳飘摇

中秋节的黄昏,天气有些郁热,老北京食堂内已熙熙攘攘坐了不少客人,和冬梅学姐就这样在夜幕低垂的中秋黄昏碰头了。

一切都是那么的机缘巧合,你能不同意吗?好概括性的一句话,却也叫我不得不点头。否则,今日,我也不会在异地坐在这里和同乡学姐闲聊,听她娓娓诉说十年的甘酸。没有初次见面的陌生,冬梅学姐这么一句话就引起了共鸣的笑声,教我忘了相约碰面的原意,似乎是碰上了位老友叙旧而来的。

一杯热腾腾的茶水润过喉咙后,开始问为什么会来。懵懵懂懂,脑筋都还没弄清楚是怎么回事就留洋了。虽相隔十年,回想起来,她还是有所茫然。

懵懵懂懂的就在异国他乡走过了人生里漫长的十年。
悔吗?不,没什么好后悔的。有得必有失,如何在得失之间取得一定的平衡,完全是见人见智的。也许当初不来这里,事后会在家里后悔。对我而言,当初的出国只不过是将这一过程提早了而已,因在我留学前所主修的是微生物学,而走这条路的最终都免不了到外国继续深造,只是来得还是有些匆促,得学着接受和成长。

基于家庭背景的因素,冬梅学姐固然衷爱人文,但却在科学系里考取化学本科学士文凭。但后来,她似乎叛逆了,放着荣誉学位不读,提早走入社会工作,而且是与本科毫不相干的市场营销调查之类的工作。之后,又毅然投身艰辛的语文教学工作,担起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至今。“我喜欢不断地尝试,而且不轻易放弃,”她说。 “当初父亲反对我修读文科,我习惯了他替我安排的路,没有异议。但潜意识里我知道自己非常喜欢语文,所以后来我与教育部签约担任小学华文教师。或许在许多人的眼里,我似乎一事无成,仅仅是个小学教师而已,但我很喜欢教书这份职业,享受学习如何同时与这么多学生相处的挑战,很有满足感。”

从最初的“听话”到后来的“叛逆”,冬梅学姐说她最终得到的是自身的成长,因此,她说新加坡让她蜕变了。相信每个初来乍到的外国学生在心理上对新的社会环境都难以适应,作为新加坡教育部到中国招收的首批大学留学生之一,冬梅学姐同样的在生活上和学习上等各方面都需要从头摸索。没有学长的指引,没有人从旁协助,与一群同她一样迷失的留学生互相扶持,于是,她开始学会了独立和自律。值得庆幸的是当时在新加坡留学的中国学生并不多,因此和如今的外来人才所带来的社会压力等话题扯不上关系,生活和学习都还轻松。

既然如此,那么当初教育部所提供的奖学金数额足以应付各方需求?六年的服务期限合理?没想到她反问说怎样的生活才算足够应付?想奢侈自然不够,购买名牌 鞋子后当然也不够,六年的期限如果不合理,那就别签,这完全是因人而异。

撇开这些生活琐事不谈,冬梅学姐认为新中两国这样的人才培养计划制造了双赢效果,否则,不会连续十年还在不停地招收新血。她说,随着外来人才人数的不断增加,为新加坡人带来的重大压力后所形成的强大推动力和竞争力是不容忽视的,在这样的前提下,双方最终都能从中获益,毕竟大部份的留学生最后还是会选择落叶归根,打道回府为国效力。

那么,芳龄28的冬梅学姐是否属于这大部份人中的一分子?“我是一个念家的人,以前留学时总是期盼假期的到来,买张机票马上飞回福州老家。如今从事教育的工作,同样的时常来往两地。自己这十年里已经走过了叛逆的道路,是时候回家协助父亲的研究事业,希望以他为基础能够发展自己的事业,但那又是另一种新的适应需求。”

或许在众多学长/学姐当中,冬梅算是幸运也是幸福的一个。除了工作顺心外,去年又与恋爱多年的男友步上红地毯的另一端。说她幸运是因为长久以来,两人分隔两地却成功地克服了异地相思,两地情愁的难关,幸福的是,结婚后的她还能够享受单身的自由,虽然偶尔午夜梦醒会感少许的孤独和落寞,但,并不是每个女子婚后都能像她一样。“我是比较特别的个案也是比较幸福的一个。” 她说。

然而,接到好友夫妇双双遇车祸不告而别的消息后,让她对生命和家庭有了全新的诠释和依恋,觉得不能这样自私,把时间都留给自己,而应当和家人分享宝贵的时间。所以,虽然已经成为新加坡的永久居民,冬梅学姐已经打算同教育部的约满后回国发展,除了事业的重新起步外,也陪伴家人。


目前,冬梅学姐与几个好友租了一间四房式的组屋居住,大家与房东相处十分融洽,没有一般房客的磨擦,教书之余也挤出了空档正努力修读工商管理硕士学位,生活算是相当称心写意而且充实。难怪她说还是工作比较好,读书时固然轻松但口袋不松,也许在无须为钱财担忧之余还能追逐自己喜欢的,这样的生活才自在。

明年的的这个时候,或许冬梅学姐已经在祖国重新打点着她的事业,最令她不舍的除了现有的单身自由和新加坡的各种食物外,就是这里的图书馆了。她认为其实新加坡学生很幸福,有设备齐全的图书馆,可以接触多种语文的图书,也能阅读来自世界各地的书籍。她以宝藏来形容图书馆,任她如饥似渴地吸取,还是取之不尽。因此,她希望可以用她有限的时间尽量去闯荡这知识的宝库,有空就往图书馆跑。此外,在这里建立起来的良好同事关系和师生情感也许更会牵伴着她往后的生活。

终窥这十年的变迁,冬梅学姐感叹仿佛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时代。当初来的人寥寥无几,如今有千人之众。从保守的一群进化到潮流的领导班子,十年后才踏入这弹丸小国的中国学生与当年的他们有着天壤之别,思想前卫、衣着光鲜、几乎是潮流的倡导者,同时也为新加坡注入强大的推动力。相隔十年,冬梅学姐开始觉得自己似乎已经走入历史,毕竟他们创造了倡导的历史。但她表示后来者的适应力强,各方面的优异表现也都意味着进步的可喜现象,前景是乐观的。

不知不觉,夜深了,今年的中秋节特具意义,我在异地结识了同乡学姐,还没点亮中秋的灯笼先撒下友情的种子,中秋节到底是庆团圆的日子。
[燕归来 (10-6 11:57, Long long ago)] [ 传统版 | sForum ][登录后回复]4楼

龚伟学长采访报道龚伟学长采访报道

by: 王子睿

                        记  者:王子睿
                        记  录:晖 兰
                        文字整理:王子睿


  见到第一批政府奖学金得主之一的龚伟学长,是在一个周日的晚上,Jurong Point一楼的The Coffee Bean里。因为是自己的第一次采访,心中全然没有把握,事前虽已将龚学长的资料翻得烂熟,但准备采访概要的时候仍然感觉毫无头绪。然而这一切的忐忑,在见到学长和善的笑脸后,终于还是逐渐缓和了下来。

  龚伟,男,现年27岁,毕业于新加坡国立大学(NUS),并获得了电子工程系(EE)的学士(Bachelor)学位。来新前,龚伟曾在中国就读于华南理工大学计算机专业。那时刚步入大学校门的他,对于一切都还处于新鲜和好奇的状态下,根本没有过多地考虑过未来,只是打算毕业后,先工作个两三年再看看。即使是稍后拿了新加坡教育部提供的政府奖学金来到狮城,龚伟也只是抱着出来看世界的心态,对于自己的未来仍是茫然一片,“毕竟你很难foresee到十年后的状况。”学长说。
  来之前对新加坡的印象如何呢?
“花园城市,环境整洁……”学长一根根地数着手指,“几乎全都是正面的印象。”“这些印象完全都是从外界媒体中得来的吗?”“对,对。”学长笑着点头附和。
  那么,等真正来了这边,开始学习和生活后,是否会觉得现实与自己当初的想象有很大的落差?
  “那倒没有。”听到笔者提出的问题,学长不假思索地摇头否认。他表示自己在来新最初的半年中,与外界的接触相当少,因此对本地社会并没有什么更多的认识。生活上适应得很快,气候也不成什么问题,一切感觉和在国内生活时并没什么太大的不同。“唯一要注意的,就是回国后过马路要格外小心!”听到学长特地指出这一点,颇有同感的笔者亦会心一笑。
  在国家教育学院(NIE)进修了约半年的英语强化课程,让龚伟对新加坡的教育体系开始有了一个大概的了解。“这边(的大学)对学生基本不太管。”他如是说,自认当时多少有点儿浪费时间,除了自身的因素,觉得新加坡教育部也有一定的责任,认为他们在课程安排方面可以更加紧些。“但无论如何,那半年中你的英语能力的确得到了很明显的提高,对吗?”学长点头称是,表示毕竟这里提供了一个语言环境,而且自己也会有意识地去锻炼英语。因此在他来新第二年七月进入国立大学就读时,听课方面已经基本没有什么太大的障碍了。
  大学四年,龚伟几乎没有参加过什么学校里的社团活动,而将主要精力放在课业的学习上。他提起当时他经常和一些志趣相投的好友到学校的Computer Lab里自学Linux的使用和性能,遇到疑难时也得到了很多那里的高手的指点,从而为他现在的工作能力打下了一定的知识基础。他也认为,这里大学课程的内容覆盖面较广,但不会很注重深度。相较之下,国内大学课本的内容似乎专业性要更强一些。

  九七年三月左右的时候,大学本科毕业考试尚未进行,龚伟就已经准备好履历表,开始四处求职了。他得到的第一份正式工作是在六月底开始的。对于自己第一笔薪水的数目,龚伟至今仍然记忆犹新。“(每月)2050新元!”他不加思索地便报了出来,随即便带有几分愤愤然地谈起了他第一份工作的状况。当时他有一名来自马来西亚的同系同学,两人同一年毕业,同一批进入这家公司,同样做的是网络工程师(Network Engineer)的职位,但不知何故,他同学的月薪比他高出了近三百新元,这令他心里暗生不满。再加上在日后的工作中,龚伟对公司高层的管理和办事方式也颇有一些意见,年少气盛的他便于第二年,也就是九八年三月主动辞去了这份工作。
  在讲述这一段经历时,龚学长还特别提到了两点,希望学弟学妹们能够引以为诫。
  一是在求职的时候,一定要多做几手准备,若没有十分的把握切不可轻举妄动。学长告诉笔者,其实在他最初开始求职的时候(得到第一份工作之前),曾有一家公司的主考官表现得相当热情,在面试的时候与他相谈甚欢,令得当时自我感觉良好的龚伟以为自己胜券在握,便停止了其它所有的求职申请。谁料近一个月过去了,公司方仍是未有任何讯息传来,一通电话打过去,才得知自己早已落选。一个月的光阴就如此白白地浪费掉了,顿悟之余,龚伟牢牢记住了这次的教训,再次开始积极地投入到求职中,直至六月底被之前提到的那家公司所录取。讲到这里,学长又反复强调了好几遍:“一定要记住,在没收到正式的聘书前,决不可因任何因素而自以为是,放弃其它的求职机会。”
  学长特别指出的另一件事便是关于PR的申请。在新加坡,不同的公司对于向其内部员工提供PR申请的条件也是不同的。而第一次工作的龚伟并不懂得这一点。因此在他已经工作了数月之久后,公司方面却表示至少需要半年才可帮他申请PR,而他同届毕业的同学(就职于其它公司)仅仅工作了一个多月便已在公司的帮助下办完了PR的所有申请手续,顺利地成为了新加坡的永久居民。这也成为促使他稍后主动辞职的原因之一。他告诫我们,如果毕业后有心申请PR,则一定要在求职的时候(就职前)就向公司方面询问清楚相关事宜,才不致日后带来诸多不便。
  龚伟的第二份工作是在九八年的四月份开始的,就职的公司恰恰就是他做工业实习(IA)时的公司。这时已有了一定工作经验的他,对于自己的能力了解得更清楚,也更加有自信,每月2400新元的薪水虽比前一次并未高出很多,但已经让他比较满意了。大约一年后,龚伟再次离职,进入到一家新成立的公司里去做事。由于这家公司是刚刚创办起来的缘故,员工的待遇相对来说都很高,龚伟的月薪更是一下跳到了5000新元左右的水平。但这家公司也并未能留住他,在2001年12月,也就是去年年底,龚伟第三次更换工作,进入了新加坡管理大学(Singapore Management University)担任资深网络工程师(Senior Network Engineer),年薪约在65,000至85,000新元之间,并一直工作至今。

  在实际工作中,真正会应用到的大学期间所学到的专业知识到底有多少呢?
  “大概30%左右吧。”龚伟想了想说。他认为大学期间的课程其实只是给学生架构一些最基本(fundamental)的知识基础,更重要的是要据此来确定自己将来的研究和工作方向。“大学时候的一些课本最好留着,等你工作的时候说不定会很有用。”
  自大学毕业后一直从事于同一行业,前前后后总共做了五年的网络工程师,是否想过要转行呢?龚伟表示自己目前尚未有这种念头。或许将来会考虑逐渐向项目管理(Project Management)方向转化,但他认为目前的自己还没有这个能力,因为这要求个人拥有更宽更广的知识面,对各种技术范畴都有相当的了解,而不仅仅是在某一领域的精通。至于创业,龚伟认为自己在人力资源和公司管理上并没有什么才能,因此也不会考虑,最多只是做技术项目帮助他人创业。据他所知,与他同届的同学中,的确有一家创业成功的,至今已经做了四年,公司已具相当规模。
  在谈到目前工作和生活的现状时,龚伟对一切始终都相当满意。收入颇丰,开销不大,感情方面虽仍是空白,但亦已在计划当中。当笔者要求学长与学弟学妹们分享一下自己的成功经验时,龚学长给了如下的建议:
  1. 有计划地做事,最好在实际着手的三、四年前便开始准备;
  2. 能力比运气要重要得多;
  3. 打开社交圈子,敞开心胸,不要总带着有色眼镜去看待周围的人和事物;
  4. 工作上要实事求是,脚踏实地,讲究职业道德;
  5. 要注重说话技巧;
  6. 表现出充分的自信,但也要用实际的工作成绩来证明自己。

  总结自己这十年来所走过的路,龚伟表示对自己的表现还是很满意的。“除了读书时的那四年多少有一点贪玩,其它方面基本可以说是问心无愧。”他带着自信的笑容说。再过一年,他与新加坡政府所签订的合约便期满终结了。接下来,是去是留,又何去何从,这不仅仅是我们这些学弟学妹们所感兴趣的,也会是新加坡政府,甚至整个新加坡社会所关注的焦点。我们自然也与龚伟学长就这个问题详细探讨了他对未来的规划。
  会不会考虑留下来,并加入新加坡国籍?
  学长表示,留下来是很有可能的,毕竟已经熟悉了这边的工作和生活环境,有了一定的事业基础,也建立起了相当的人际网络(Contact),如果没有一个更好的机会的话,是不会轻易放弃现状的。但他目前还不会想要放弃中国国籍,因为凭借PR的身份在新加坡发展已是足够,而一旦成为新加坡公民,如果将来要回国发展的话恐将会有诸多不便。
  这是否意味着,将来会回国发展?
  学长摇摇头。“以前一次回家时,我姐姐对我说过一句话,直到现在我都还记得很清楚,”他说,“当时她对我说:‘如果你是在国内的话,你一定会饿死!’”看到笔者不解的表情,龚学长笑着解释道,由于工程专业(Engineering)是一个内容更新相当快的科目,而目前在这个专业领域还缺少一个国际上通用的中英互译标准,这使得我们这些专业知识体系完全建立在英文概念基础上的工程师们在与国内进行技术交流时将会有相当的困难,至少需要个把月的时间来适应国内的表达方式。他又举了一个例子,来说明中国和新加坡的员工在工作心态上的不同:“当老板向他的员工提出一个问题时,新加坡的engineer考虑的只是如何来解决这个问题,而国内的engineer则会费心琢磨老板提出这个问题的用意何在。”不过他也认为,不论是在中国,还是在新加坡,一个人都需要他自身拥有相当水准的技能才能有所做为,当然,为人处事的能力在哪里都是很重要的,不过或许在国内这种“关系”的作用会更大些。
  提到新加坡的就业环境,他认为最大的特点就是雇主与雇员之间的关系相当自由和单纯。“谁不爽谁,谁就可以sack谁。”他笑着说,并称这也是他更喜欢新加坡的就业环境的原因之一。但另一方面,他亦表示了自己对于国际政治和经济局势对新加坡就业环境的影响的担忧。像九七年席卷东南亚的经济危机,使得新加坡至今仍未摆脱它对本岛经济所带来的可怕影响,失业率频频升高,收入下降,货币贬值,物价上涨,虽然政府极力采取了种种挽救措施且渐显成效,但若要恢复到五年前的经济水平,恐怕仍需相当时间。另外,马来西亚与新加坡政府之间关系的和睦程度,以及印度尼西亚长久以来的歧视华人问题,都是龚伟心中相当大的几点顾虑。
  对于自己的本科学历,龚伟亦感到知足,并不打算继续求学。“在这种商业环境中,文凭其实并不重要,因为它根本无法代表你真正的能力到底有多少。”当笔者提到了现今国内用人单位对自己员工文凭的要求和重视程度时,龚伟表示他个人认为这种衡量标准是极不合理的。

  “其实将来会怎样现在都很难说,关键一切还是要看机会。”这是在整个采访过程中,龚伟学长一直挂在嘴边的一句话。
  或许如此。
[燕归来 (10-6 11:57, Long long ago)] [ 传统版 | sForum ][登录后回复]5楼

Z学长采访记NUS毕业学长采访录系列之一

Z学长采访记
 

八月前,赋闲在家, MSN叫了起来, 座谈会调查组的 SARAH找我帮忙采访一学长. 因为我还没有开始工作, 不答应人家也不好, 就只好硬着头皮晚上采访了这位第六批的Z学长.
(Z学长, 1997年来到新加坡, 之后在国大的计算机系读书, 并且参加了快捷硕士的计划, 去年底进入NETS工作)

工作与校园生活的比较---
“老板的技术不一定比你高, 这跟学校里老师不一样… 老板的任务是非技术的协调工作, 做的是一个规划工作.”

虽然跟这位学长非常熟悉, 但是开始的气氛还是有些不自然, 不知道从那里说起好…学长已经工作了将近一年, 对于工作方面有些感触, 而对于校园的生活也还是记忆犹新. 我们就先谈了他这毕业之后一年的经历, 首先是工作上的体会…

“ 首先, 在时间上, 比学校要忙很多, 但是生活比较规律, 但是缺少了很多的私人时间, 尤其是娱乐的时间. 其次, 工作上, 活是做不完的紧张. 而且没有老板说是可怜你, PROJECT总是一个接一个来. 这不象学校里的ASSIGNMENT, 在DEADLINE之前交就可以了.”

然后我想知道更多关于公司里面同事之间的事情, Z学长先谈了关于跟上级(老板)相处的体验. “ 老板的技术不一定比你高, 这跟学校里老师不一样. 但这一点一定要适应, 老板的任务是非技术的协调工作, 做的是一个规划工作, 要学会用自己的想法说服老板的能力.”

对于同事中资历较老的, Z学长认为, 对他们最重要的是尊重, 是在公司的规矩, 经理部门之间的关系上面, 一些细节上可以从他们那里学到很多. 而平辈的同事之间, 比较容易相处...
我对于一个新人进入公司的情况很感兴趣, Z学长说: “在这方面, 每个公司都会存在新人被欺的现象, 这是不可避免的. 也许这个时期, 要做一点点杂活, 但是也只是一段时间之后 好了. 如果大家混熟了之后, 还有人要你帮忙做他的职责里的事情, 那就要跟老板说清楚情况了, 澄清一下分工的细节.”

学长未来的规划---
“在道路的选择上, 要看自己是不是喜欢, 并且 ‘ 专’ 与 ‘泛’之间也是要把握一个度.”

Z学长算是华新的资深元老. 在找工作的简历里面, 他重重的写上了一笔关于他与华新的故事. 他说, 虽然华新不算是学校正式的ECA, 但是每次面试, 公司都会问他关于华新的事情, 表现出极大的兴趣. “他们是想通过这个华新的活动了解我的组织能力, 社交能力. 也可以说, 华新的活动给我带来了很多面试的机会.”

我们的谈话也渐渐走向了默契, 现在我关心的是从现在来看, 他对将来的打算. Z学长认为: “IT的技术工作也许不适合我, 我会注意提升自己, 第一, 可以通过一些课程. 好比, 近期三五年里, 我准备拿一个兼职的硕士学位, 但不会是我现在的计算机专业的, 也许是关于金融的, 商业的, 或者数学的, 甚至是历史的学位. 总之, 我认为, 要在一定的程度上扩展自己知识, 学习多方向的知识是有好处的.” “也就是自己要先储备一些 ‘粮食’.”我笑笑的插话说. “嗯, 那在道路的选择上, 要看自己是不是喜欢, ‘ 专’ 与 ‘泛’之间也是要把握一个度, 掌握好一个平衡. 我想要走的可以说是一个’泛’的 路子, 相对 ‘专’ (IT)来说.”

“那作为长远打算呢? “ 我问, “ 好的, 好比我, 现在不是很想继续IT的技术工作, 可能可以先场实在公司内跨部门的调动, 如果我扩展我的知识. 也可以同时尝试PART TIME, 在公司之外赢得一些经验. 那就是一步一步的转型了.那好比, MANAGER可以说是一个非技术的职位, 需要人具备综合的素质.人要具备一定的综合要素, 找到个性化的适合自己的工作”, 我又不只深浅的插一句说:“也就是不可能要求千人一面, 不应该为了迎合一些什么, 而可以改变自己, 而是要根据自己的特点去找合适的, 可能说是钥匙跟锁吧.” “嗯, 有些要素是做事情的的人的共性, 但在这个基础上要个性化.” Z学长补充说.

 

过来人对后来人的忠言----
“在学校里的时候, 好好学习绝对没有错 …关键要看你怎么样活学活用知识, 分析问题, 而进一步做决策..”

当问到他将要给我们这些后来人一些什么样的忠言, Z学长的表情突然变得严肃了起来, “老生常谈, 在学校里的时候, 好好学习绝对没有错, 尤其是当你目标不明确的时候, 一定不要荒废了学习的大好时机. 如果目标明确的话, 就不要浪费时间,” “ 也就是充分利用现有的时间与条件, 去锻炼自己?” 我问, “ 对,”学长答道, “ 我们看到, 新加坡的R&D的硬件很好, 政府也非常支持, 如果喜欢继续做研究的话, 这里可以提供非常好的条件. 而且, 我更想强调的是一个高学位, 可以说是做研究的人所必需的, 越高越好, 最好还能够有国外的学历和经验.” “除了R&D之外, 好比你以后想在INDUSTRY的方面发展, 原来学校里学到的东西也是会用的到, INDUSTRY方面, 强调的更多的是社会经验, 对新R&D成果的应用, INDUSTRY可以说是PROBLEM SOLVING BASE的, 关键要看你怎么样活学活用知识, 分析问题, 而进一步做决策.”

“ 嗯,” 我说, “那如果目标明确要投身工商业的话, 在学校里就应该多参加一些ECA了, 尤其是一些COMMITTEE. 这样可以多一些与外界的互动.” “ 对,” Z学长回话说, “这也是很重要的, 锻炼自己的COMMUNICATION SKILL还有LEADERSHIP是很重要的. 机会总是给有准备有能力的人的.”

对新加坡未来的展望---
“长远来看, 我对新加坡是很有信心的, 因为它的软环境很好…这两年的转型是非常要的. 我们积极参与,拭目以待吧..”

接着, 还有一点是我们非常关心的, 就是新加坡的未来, 我们就这一点也听取了Z学长的看法. “ 总体来说, 我认为新加坡政府还是很尽职尽责的, 也是很有能力的, 效率也比较高. 尤其, 新加坡在这些软环境上, 包括社会的安定性, 政府的透明度上面都可以说是最好的.这是他的一个非常强的优势, 也是很多其他国家还有中国的多数城市所没有的.” “嗯, 我想, 新加坡政府在很多事情上都有明确的导向, 对于这样一个小的岛国来说, 也许是必须的. 那我们谈谈你对于新加坡今后这两年的看法?” 我又插嘴. “ 长远来看, 我对新加坡是很有信心的, 因为它的软环境很好. 而现在这两年, 正在一个转型期, 可以算是一个工业结构的转型, 从原来的电子, 转口工业, 能不能成功的转型到附加值较高的, 知识含量较高的高科技工业是非常关键的, 也是要承担一定风险的.现在国际上电子还有转口工业, 这些以前新加坡支柱产业的竞争非常激烈, 而新加坡已经没有优势再依靠廉价的劳动力跟很多国家竞争. 所以,这两年的转型, 我们要积极参与, 并拭目以待吧.”

对座谈会的期待---

“在新加坡的政策方面, 是不是对我们有一个明确的整体的规划? …还是把我们这些 ‘璞’引进来, 能不能打磨成玉, 也要看我们的造化?”

最后也许我们要切入一些正题, 我请Z学长谈一下他对座谈会的看法. 也许这个问题太宽泛了一些, 于是我只好问他, 如果你到场的话, 你最想问的问题是什么? Z学长想了一下, 说: “上次我们举办过<<十年>>的座谈会, 但是还不够, 因为来的学长资历还不算深, 而这次, 我们邀请的嘉宾, 是在事业上取得非常成就的, 他们的经验自然比我们要多得多, 站的更高也看的更远一些. 如果我问的话, 我希望知道应该如何观察一个公司的运作流程, 还有一些专业之外, 人际关系上面的一些判断与处理. 我想被邀请的嘉宾, 肯定是熟悉新加坡, 并且熟悉中国的情况的, 很希望能够恭听他们的经历, 还有他们对我们这一些奖学金得主的看法. 当然也希望他们给我们一些忠告.”
“好, 那这样, 如果说上次我们的<<十年>>, 可以说是, 学长们, 跟我们分享他们的经历, 是站在同一个角度上. 可以说是, 我们眼里的新加坡, 我们所看到的感受的环境. 那么, 你认为这次座谈会, 可以算是从另一个角度, 也就是招我们来新加坡的政府部门, 再一次给我们一个方向式的指导. 那这次座谈会可以从某种程度上讲, 是了解新加坡政府, 新加坡人眼里的我们, 还有他们对我们的期待? ” 我猛然想到这个很好的对比.

“可以这样说吧, 其实, 我们都很想了解, 在新加坡的政策方面, 是不是对我们有一个明确的整体的规划, 是不是希望我们更多的参与到中新关系中, 好比在经济上的交流, 互惠? 或者, 对于我们, 他们没有制定一个具体的计划, 而是 ‘天生实在必有用’? 而把我们 ‘引进’过来? 那也就是, 把我们这些 ‘璞’引进来, 能不能打磨成玉, 也要看我们的造化?” “ 嗯, 我觉得有点这个意思吧.” 我点头道, “这次应该有教育部的政府官员参加.” Z学长微笑着说: “这样...我很想知道政府的想法. 很期待这次座谈会给我一个答案. ” “嗯, 我也很期待…”我也微笑说.

于是, 我的问题差不多都问完了, 终于如释重负的告别了Z学长.


后记: 采访过后, 很长一段时间, 我不想写这篇稿子, 直到SARAH催我, 也许, 这次应该让Z学长自己写会更好些, 表达起来不会像我这样蹩脚, 毕竟他的文采他的思想深度都是华新里面数一数二的. 但是这次得益的也许是我吧, 这次得采访让我感悟到一些东西. 首先, 对座谈会的目的有明确一些的认识. 不管是在哪里, 大概要了解一下环境, “知其可而为之” . 而在这个基础上, 增进交流, 让大家消除疑问与隔阂, 让别人认识自己, 也同时了解别人的需求.也篡改一句话, 可以说是” 知己知彼, 事半功倍”吧. 这次的座谈会, 也许可以看作是中国留学生与新加坡华社一次积极交流活动, 可以称之 “璞之行动”?



华新网客串调查员 木头
2003年8月1日
[燕归来 (10-6 11:59, Long long ago)] [ 传统版 | sForum ][登录后回复]6楼

小泡采访纪实NUS毕业学长采访录系列之二

小泡采访纪实
 
MrDJay

(公元2003年7月31日星期四,下午,5点30分)
本人:MrDJay
被采访者:杨潜
地点:在杨潜的拥挤的小窝里。(据方恨少说,这里住着三个人)

比较安静,采访就开始了。

刚开始,我对自己的第一次采访还是比较不熟练。于是就生硬的问出第一个问题:

1. 说说你大学最后一年干了些什么吧。
---- 反正基本上完第一年,就知道自己是三年了。最后一年,一上来是3214,做的特别累,本来还梦想着4年,结果那个学期成绩已出来,就知道没戏了。
然后第二个学期,就读了几门business方面的课,因为我基本知道自己肯定不能干computer这行了,和平时没什么两样。也没提前找工作。就是在期中哪回儿,nus有个job fair, 去看了看,心就凉了。他们要的咱都没有……

最后一年感悟……学的那些business related 的东西,对以后的工作基本没什么实际作用。

那一年,自己一个人在外面住,特别孤独……

(感觉,小泡的那种放松,让我这个第一次作采访的也放松了下来。他人给我的感觉像他长得那样,实在。他没有那么精打细算,从整个最后一年也没出去找工作能看出来,是个蛮随性的人。于是我比较自然的问出了第二个问题,)

2. 说说你对自己将来有什么打算把。

我现在主要是purchasing part, 公司的业务和计算机毫无关系。将来打算有可能的话,可以考虑去公司的中国的office 负责。因为老板打算在中国设立个office. 所以现在想先做做purchase, 以后再尝试marketing,sales, 就是说整个business process。总是锻炼几年。积累经验。

但是也有可能找个机会读一个master,因为家里特别想让我这么样……

(小泡很注重家人,这点从最近很多事情都能看出来)
3. 你的最理想的职业是什么?

赫赫,很早以前,自己曾经梦想在一个商业区,穿着西服,打着领带,去60,或70楼,一个自己的大的办公室。现在觉得自己不是这样的人……
如果现在自己可以随便选,自己倒没有特别中意的领域。做自己想做的事吧

4. 你对现在正在大学里的,或是没有进入大学的junior们有什么建议?
建议就是好好学习~~(小泡不假思索的说)好好学习一定谁最重要的。
但是一定要注意,别乱学,别傻傻的学。别好像说,别人学什么,我就去学什么,不少人说这门课不错,我也学这门课吧。不行~~~。
一定要知道自己将来想干什么,大体有个什么打算。自己喜欢学什么,不要胡乱跟着别人学。
比方说,我有一个同学,也是SOC的,但是人家就还自己学着law的一些东西,比如说怎么写个contract啦,一类的。这样就是由脑子,知道自己想干什么。
(采访中我不止一次听过小泡说,将来肯定不能做和电脑有关的,于是就问

5. 你既然不喜欢电脑,那当初为什么保计算机专业?
热啊……那时候这个专业特别热,那时候就是觉得大家都报,有那么热,出来一定不错。但是现在如果让我再选一次,我肯定不会再选这个专业了,因为我这个人性格很外向,好何人交流,不好和机器交流。(我想,这也就是为什么他一再告诫junoirs要知道自己喜欢干什么,不要人家做,你也做吧)

6. 刚才我们问了你最后一年里都干了点什么,现在说说你从毕业那一刻起,到现在,都吃了那些苦?才找到工作的吧?

吃苦?我这些真觉得不叫吃苦,和原非那个文章比起来,我这哪叫吃苦呢?
我觉得自己运气挺好的(我替小泡touch wood), 刚毕业那会,没有立刻就去找工作。而是有一天碰见个朋友,才知道人家在网上每天发100 多分resume,于是就去申请了个账号,也发了不少。不过基本都没有什么回音。
直到有一天,有个学姐帮我介绍了个interview,于是就去了。走的时候,那个印度的manager特激动地握着手说:”I will definitely call you …“,本以为挺有戏,结果等了几天也没有电话,再打电话去一问,看来是没希望了。不过当时是真觉得那个小公司不错的,在丹戎巴哥,使自己梦想的上班的地方……在这个过程中,受到几个做保险的工作的offer,当时有点急,就像试试……结果问了一下senior,senior 让我不用急,才10几天,慢慢来。于是就继续发resume.有一天,受到个电话,让我去面试。然后就查了查这家公司的资料,就去了。在此真是一波三折。比如在去的路上,受到电话,说老板今天没时间,改天把。有一次,去了,老板说,今天没什么时间,只有10分钟,以后再finalize所有事情。后来又和老版讨价还价……总之真是好事多磨,小泡不住地说:“我实在是很幸运的”。比起其他毕业生们。
7. 最后一个问题,你对座谈会由什么建议?
(小泡说了一句,让我颇是出汗“你们是和中央电视台合办的?”)

小泡的建议是我没有听过的,但是我觉得挺新的。
就是“你们把这个座谈会的基调搞的开心点,别太沉闷,别太绝望。别吓着低年级的弟弟妹妹们。给大家的感觉要是明天是美好的。……”

最后,我请小泡用一句话结束这次采访,他说:

我真的是很幸运的!


(题外话:采访完小泡,我们去附近的hawker center 吃晚餐。出来的时候,他受到了immigration 的信,他是PR了~~~,恭喜恭喜:D.

感觉不到他又多么沉重的担子,感觉不到他有什么绝望呀,忧伤呀……
也许是因为他活得踏实吧。采访中,他说他信佛,他觉得做人重要的是做好事,积点德。于是今天的他,活得特踏实。我想,这是和升学,就业这些没有太大关联,但却是做人,所值得借鉴的吧。赫赫,一点题外话……)


公元2003年7月31日星期四 夜
[燕归来 (10-6 12:00, Long long ago)] [ 传统版 | sForum ][登录后回复]7楼

(引用 燕归来:小泡采访纪实NUS毕业学长采访录系列之二 小泡采访纪实   MrDJay (公元2003年7月31日星期四,下午,5点30分) 本人:MrDJay 被采访者�...)晕,这个怎么显示成这样子了 =_=[燕归来 (10-6 12:02, Long long ago)] [ 传统版 | sForum ][登录后回复]8楼

小A采访实录-走出去,就有路NUS毕业学长采访录系列之四(记者:felix)

小A采访实录
——走出去,就有路
felix

引言:

我采访A同学是因为他的特殊,创业理念极强的他正在一步一步为他的人生目标努力着,我希望他的例子也可以给同学们尤其是有创业想法的朋友们一些启发和鼓励。


大学篇:

A同学,来自上海复旦大学,毕业于国大计算机系。在校期间,曾参与工业区招商引资和其他商务培训活动。


大学的收获与遗憾

记者:请谈一谈你大学的学习经验:

小A:兴趣很重要,尤其是对于计算机专业的人来说。兴趣可以激发自学和专研能力。当你对一个领域的知识感兴趣的时候,你会像看小说一样看技术资料,会为一个小问题的解决或者试验成功而欣喜若狂。你不是纯粹为了拿个高分而去学一门科,但是你很多时候会拿到高分,因为你在学那门课之前已经对相关知识知道7分了。

记者:你大学期间最遗憾的是什么?

小A: 46.6的ECA高分被所住hall踢了出去,从此一撅不振。

记者:如果大学可以重来一次,你会怎么去做?

小A: 如果上天再给我一次机会,我会选double E. 现在硬件比软件更能激发我的兴趣。


一段鲜为人知的两地情

记者:听说你的女友在国内,你们是怎么保持感情的?

小A: 我几乎每年都回国,而且住满所有的假期。另外,平时还有通过电话、网上聊天互相联系。我们的关系一直很好。

记者:将来是否想过回国或者把对方接过来?

小A: 她目前在浙江一所大学里工作,所以假期比较多。我想先接她过来以度假的方式住一段时间,如果她对这里生活环境比较满意,而且愿意过来的话,我会接她过来,申请PR还是比较容易的。如果她不喜欢这边的环境,我会想办法回国发展。



小试牛刀

记者:可否谈一谈你招商引资的缘由?

小A:比较幸运吧。偶然的机会我看到我们工业区的网站设计很粗糙,感觉会给我们城市丢脸。所以就打电话去工业区和他们谈,帮他们重新设计了网站,后来又帮政府办公室布置了局域网。这样就和负责IT的人熟了,后来那人调去外事部当了处长接着又升为局长助理,我就相应成了在新加坡的招商顾问。

记者:招商引资目前进展如何,对你有哪些锻炼?

小A: 到现在,我做这个工作大约有一年时间了。我利用课余时间,跑了商会、报社和一些当地企业。其实实质的招商成果并不多,主要收获还是得到了一个广泛接触政企界的机会,开拓了视野,增加了经验,也认识了很多人。

记者:华新给了你哪些收获?

小A: 我大二上华新比较多。喜欢在疑难问答上讨论和回答一些关于IT的问题,那时候华新的氛围比较好,大家会对一些技术进行交流和探讨,激发我去学习和研究一些问题。疑难上的知识是相当简单而有限的,可是引申开去就多了。

记者:你还从事过哪些活动去锻炼能力?

小A:我参与过一些其他的商业活动,比如保险,传销,听过许多这方面的培训和讲座,觉得也挺有收获,开拓了视野,并且系统了解了这几种商业的运作形式。我个人觉得,大学阶段还是不要做传销,虽然可以学到一些东西,可是要投入大量的精力,失去的比得到的多的多。另外,我也投资一些股票和还有黄金市场。


 

工作篇:

刚毕业的他立即进入一家本地时装公司担任IT主管的职务,公司给他开出了$30,000/year的起薪。
 

得来全不费功夫?

小A: MODA在意大利语是fashion的意思,这是一家本地的时装公司。在商务活动中,偶然认识一个代表这家公司的新加坡人,因为这家公司正打算去中国扩展业务。于是,我就带她去我们工业区,当时工业区的领导接见并款待了她,并聘请她成了招商顾问。回到新之后我就和她接触比较多, 她很照顾我。那时候MODA公司正要设计一个能表达他们品牌涵义的广告,这个新加坡人就推荐我去做,我给老板看了一些作品,他觉得不错,我就做了。结果也挺让他满意,所以他就打算聘用我。

记者:你一工作就做上了IT主管,也就是进入了公司的管理层。这样的工作会有很大的压力吗?

小A:刚刚进入公司,由于对公司运作流程、行业以及公司的销售系统都不够了解,的确会遇到很多困难。比如员工问我有关存货条码的问题,这些条码都代表服装的品牌,颜色、尺寸,型号等数据,我就回答不上来,有时候很尴尬。公司聘请我做IT主管是希望我能协助改革公司,用新的作业和管理系统来引导公司流程,在这方面我曾探讨过许多。

 

新加坡家族式的企业文化

记者:你所工作的新加坡企业的文化氛围如何,和欧美企业有何差别?

小A:我所在公司是家族式公司,与欧美公司有着很大差别。这里不是条条框框的规定,而是一种浓厚的家庭气息。比如老板娘经常会给我们office的人准备午餐;有空的时候,我们会和老板一起去公司的专卖店看看。我的老板是个很惜才和肯给年轻人机会的人,虽然我是新人,可是公司里只要有关IT或者电子产品方面的会议,老板总会叫我在场,有时候几个小时下来,我一点意见也发表不出,因为我真的不懂,老板总是说,听听学习一下也好。
 

对正在找工作的朋友的忠告

小A: 出去走走,不要呆在家里。即便去餐厅或者面包店做兼职,也比闷在家里强。你会学到一些社会上的东西,有时候你自己也没觉得有什么收获,可是就在这样的环境里,你成长了。



创业篇:

目前,他除了担任一家本地时装公司的IT主管,还和3个新加坡人合开了一家公司,另外还从事一些其他的投资活动。
 

家庭的耳濡目染

小A:我觉得浙江的创业氛围很浓,很多人很有商业头脑,我家乡有很多人携家带口的去上海创业。我认识很多人例如从事于建筑行业,往往先是哥哥出门学艺,学成以后再把弟弟带出去,然后一家人相互依靠在外地创业。而我的家里有一些亲戚就是商人或者企业家,我觉得他们身上有他们同辈人所不具备的的气质、魄力与胆识,我很欣赏这些。
 

合资成立公司

小A:我们工业区聘用我和那个新加坡人成为招商顾问,后来我们就商量成立一家公司,作为工业区在新的办事处。虽然她在商界的经验很多,也比较有资历,但是文化不够高。所以她请另外两个新加坡朋友,一个国大商学院的讲师,和一个在政府做咨询的一起合作。在一个阳光明媚的早晨,我们在西海岸的一家俱乐部成立了自己的公司--CoEntree (International) Pte Ltd,公司开始定位是从事商务咨询和贸易活动。
 

关于创业的想法

小A:一个公司要想成功在市场中立足,一定要寻找到自己的定位,拥有一个有自身特色的,有商业价值的产品或服务。如果要做大,成为世界级,最重要的是要有自主的研发能力,中国很多企业的瓶颈都在这里。要说对创业者最重要的,我个人觉得还是创意。
 

“海龟”特殊吗?

记者:最近网上对海归派光环消失做了很多讨论,你对这些有什么看法?

小A:我不觉得海归有什么不同,没有必要分成派。对于海归,他们的创业成功比例不见得就比国内的人士高,其实并没有什么优势。如果觉得自己是“海龟”就带着优越感回国是很愚蠢的,成功与否还是取决于留学期间是否学到了毕业后都不后悔的技术和专长。
 

记者:作为新加坡背景的留学生,我们回国创业如何发挥我们的优势?

小A:我觉得新加坡有很多东西值得我们学习,比如成熟的技术与正规化的管理体系。新加坡许多企业虽然规模不大,但是各方面做的十分到位,觉得很有档次。中国很多企业成立之初,各方面往往很不正规,当然创业者本身的素质或者受教育程度是主要制约因素。这样做,在企业小的时候还可以,一旦企业规模达到一定程度,就会运作缓慢,效率低下。而正规化的操作一方面提高了客户和投资者的信心,一方面正规化的架构可以为企业未来的发展提供很好的发展轮廓。而这整套技术和管理框架带回去都是很有价值的。
 


后记:

小A工作很忙,为了完成这个采访,我采访了他两个晚上,而他都很认真地配合了采访。在看完我的初稿以后,小A提出了很多修改意见。说实话,我很佩服小A的创业精神和务实的精神,本想写成一篇鼓动人心的创业实录;而他并不觉得自己算是成功,以后的路还很长。他说: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价值观和人生目标,最重要的是朝着目标努力。于是按照作者的要求作了一轮“低调处理”。

 

尾声:

我很喜欢动力火车唱的这首歌:

《我吃得起苦》
 

电视剧【出路】主题曲
走出去 就有路
寻见了 就有福
拥有了一切 都进了包袱
思念是带不走的

天空 疑云密布
心中 翻腾起伏
虽将飘摇 前途仍模糊
此地会是我 衣锦还乡处

飘洋过海 我吃得起苦
相信天无绝人之路
现实有咒诅 梦里有祝福
有缘同舟 风雨同渡

顶着烈日当空 眼底有迷雾
不能再让懦弱困住
日子多坎坷 命运有变数
只盼久旱逢甘露

大家既然已经走出国门,更无需封闭自己的视野。学校毕竟很小,应该把握机会尽快去认识、了解我们周围的世界,这对未来迈入社会,进入职场,甚至实现未来的创业宏愿都会大有帮助。立足狮城,心怀中国,放眼世界.
 
[燕归来 (10-6 12:05, Long long ago)] [ 传统版 | sForum ][登录后回复]9楼

某人的自我采访…NUS毕业学长采访录系列之五--自访(作者:匿名)

某人的自我采访…
 
(匿名:P)

——你大学里都干了些什么呢?能谈谈么?
呵呵(不好意思),干得有意义的事情不多。因为这几年心态一直都没有调整好吧,学习上一点都不认真,大部分课程都懒得看书作tutorial,靠耍点小聪明跌跌撞撞地通过考试——当然也fail过。ECA也基本上没有参加什么。

——这么说是个失败的四年了?
可以这么说吧,虽然不能说完全就一点收获都没有,不过这个跟头也掺了点。回头想想的确挺可惜的,明明好好学习就可以拿到好的成绩,并且在一些方面有自己的一技之长,可是现在这些都没有了,挺失败的。

——那么现在后悔了?
嗯……也不能这么说,一来是后悔没有什么用处,要是总是后悔那就又陷进去了;二来也算吃一欠长一智吧,以后的日子还长着呢,争取把这四年补回来也就是了。

——听说你没有ECA却在学校里住了四年?
呵呵,不是四年,是三年。大二那年住在College Green(NUS当年的一处off-campus accomodation,离NUS很远)——那时候还没有International students可以住两年的政策。后来大三大四的时候倒是住下来了,不过都是appeal的。

——那这方面有经验可以谈谈喽?
可以说有吧,不过都是人家告诉我的。主要还是要有耐心,多跑OSA,一次不行两次,两次不行三次,这么五次十次跑下来肯定是有的。还有的就是可以找你认识的professor级的人物帮你说话(这也就要看你平时能否和老师打好交道了。)

——能谈谈你的IA么?有什么收获啊?
我的IA是在赞助公司作的,ST Electronics,参与了几个项目,不过都做的不够理想,主要还是没有用心好好作。但是也是蛮有收获的:首先是企业和学校里面完全不同,学校里面严格要求,讲究“如何做得好”,而企业里面则追求效率,讲究“如何做得快”“能用就行”;其次是企业里面有严格的时间观念,不能像学校里一样来去自由;三是企业里面等级制度也很重要,“听话”有的时候比“能干活”更加重要。

——这几年你肯定接触了不少新加坡人吧,你觉得同新加坡人交往有什么收获么?
我觉得,其实,新加坡人大多数还是很热情的。我可以说是个很内向的人,不善于跟人大交道。可是跟他们大多数相处的还不错。有点事情麻烦他们他们都很乐意帮忙。不过我也觉得我没有真正融入其中吧。至于收获——也许只有一点,真诚待人总是有好处得。

——来了这么久了,觉得自己在性格上,待人接物上有没有转变?
这个当然有了,人说少年轻狂,我当年也就是这样。觉得天是王大我是王二,现在钉子碰多了,也就自然就没有这种思想了。

——有人说大学是个迷茫的时代,那么你呢?有没有曾经迷惘过呢?
当然有了——实际上可以说我整个大学四年都在迷茫——几年来一直陷于某些泥淖。

——能说说什么原因?
有生活上的,有学业上的,有思想上的,有感情上的。归根结底应该是因为我性格上的弱点吧:任性和散漫。有的时候不能很好的控制自己。不过大学四年过来了,反思了之后,也有了不少长进吧——你是不是问得太多了?

——对不起——你现在还没有找到工作吧?
还没有

——有什么可以和大家分享么?
嗯,没有,不过也有。因为如果单纯说找工作,那不过是个模式化的工作:写resumé,找广告,发email,参加interview……这个没有什么可说的,人人都一样。但是我感觉最真切的一点是功夫在课外:大学四年里你准备得越多,找工作就越顺利;反之两手空空,就得碰壁。这一点现在体会最深刻吧。

——还有其他什么要和junior们谈的么?
呵呵,我还是建议几条基本的吧:好好吃饭,好好睡觉,好好学习。也就这么多了吧。
[燕归来 (10-6 12:06, Long long ago)] [ 传统版 | sForum ][登录后回复]10楼

学长采访小记NTU毕业学长采访录系列之一

学长采访小记
 
微笑月亮
 
——能谈谈你在大学里面的学习生活么?

大学里面我主要还是以学习为主。大一大二的时候玩得比较多,所以功课也不是抓得很紧。大三大四以来比较用功,成绩也就相应得好一些。

——那么你怎么看ECA呢?

关于ECA,我觉得还是因人而异。比如想锻炼领导能力,那就要努力做好,然后下一年争取做到更高的领导职务(比如sub-com的head,就是Main -Com)等等。相反,如果没有什么特殊的目的,那我觉得就不要在ECA上花费太多时间,赚够住下就可以了。多花点精力在学习上,总是有好处的。

——有人看到我们现在就业形势不佳,就说我们没有未来了,你怎么看呢?

我们呢,总体上来说还是一个充满希望的群体——起码来说相比起我们当年的大学同学(采访者注:陈为SM3学生,来自西安交通大学)。虽然说出来学英语损失了一年,后面还有六年的合同必须完成。可是比起他们来说,我们的眼界更加开阔了,见识更广,对于问题的看法也和他们有所不同。即使是碰到这样一个经济滑坡的时期,我也不觉得我们这步就走错了,我相信我们的未来是美好的。

——你觉得新加坡的经济会怎么样呢?

新加坡其实现在是受到短期的打击,主要是一些制造业的重点转移到了中国。但是我想这不是问题。李光耀曾经说过,我们的重点,是要把各个企业的研发机构留在新加坡,至于制造业,中国有着人力资源的优势,我们是无法竞争的。但是只要有大量的研发机构在新加坡。新加坡的经济总会保持在一个相当的水平的。


——你有什么话要对Junior说吗?

跟Junior们说得主要有几方面:

第一还是要认真抓好学习,大一大二的简单课程不要忽视,大三大四有些难学的课程要舍得下苦功夫。以前我的Senior跟我说大三大四的课程比前面的课程还简单是误导。一般的Scholar争取多拿A,成绩拔尖的应该争取能够拿到一些prize(大三大四的很多课程都是有Prize的)。这些对于以后无论找工作还是继续深造都是有好处的。学习上具体来说课本要认真看,课后仅仅tutorial是不够的,还要自己做一些习题。另外还要把眼光放开,注重理论知识的同时要学习一些实际中使用的工具和方法:比如编程序,就不仅仅要学课程以内的语法、算法、软件工程等等,还要学会一些实用开发工具比如Visual Studio的使用,Windows编程等等。还有其他一些是找工作的时候很有用的,比如J2EE,ASP,SQL以及Database其他,网页制作等等。总之实践能力培养,平时课程里的Project都很重要。

第二要多去认识一些Senior,多听听他们的建议。如果碰到好的senior,对我们是大有裨益的。比如懒惰的时候,有些Senior经常叫我们一同去学习。我觉得这对我们就是很好的督促。多认识Senior才可能从他们中找出你前进的动力。

第三要注意加强同这边的Professor的交流。从大一开始就应该多找代课的Professor问一些学业上的问题,也可以谈将来的发展问题。认识的 Professor多了,交流的多了自己就对Professor们有了一定了解,对大学里的IHPT,UROP,IA,FYP都是有帮助的。一个好的 Professor甚至可以成为你终身的Mentor。
[燕归来 (10-6 12:06, Long long ago)] [ 传统版 | sForum ][登录后回复]11楼

学有所专,握住机会的翅膀——SM3第六批学长访谈实录NTU毕业学长采访录系列之二

学有所专,握住机会的翅膀——SM3第六批学长访谈实录

by: 晖兰


2003年8月2日星期六,慵懒的午后三点半,笔者在NTU某Lab对四名热心的学长进行了历时一小时的采访。这四名学长均为SM3第六批毕业生,因不愿公开姓名,以下简称为L学长、P学长、C学长和F学长。除L学长已工作近一年,另三名学长均为在校硕士研究生。因L学长是笔者的旧识,其余几位学长也十分风趣幽默,访谈在融洽的气氛中进行,笑料不断。

-------

“好好念书,不要过分参加ECA啦。”回顾过去,L学长颇有些遗憾。“虽然我也从繁忙的ECA里学到不少东西,比如怎么和人打交道,如何组织一个活动等等,可耽误学业毕竟是个不明智的选择,悔不当初啊……”

“大三大四尤其重要。”P学长插话道。“因为占的比重很大,不可轻忽。学习的时候最好和中国学生一起。这不是说我们排外,而是我们中国学生之间比较容易交流,我们处在同一个理解层面,思维方式相近,讨论起来效率会比较高。而且朋友们经常聚一聚也是好的。另外,学有所专比面面俱到更有用。”

听学长如此说,笔者不禁疑惑。“这不是偏科吗?”

P学长解释道:“这不一样。所谓学有所专,是要针对某一个专业和方向多用心,多学些有用的东西,别的科目当然不能完全扔下,还是要读的。至于选择哪个方向,也不要完全凭兴趣出发,最好考虑一下就业前景,多听听前辈的建议。让junior来找我们吧,我们都很热情的。”

“咨询费很便宜。”C学长开玩笑说。

“我不收钱!”P学长立刻纠正。笔者不禁莞尔。
 

------

“说到就业前景,学长们有什么看法?”

对这个问题,学长们看法不一。P学长认为新加坡市场的前景是乐观的,但F学长认为本地虽保有竞争力,但电子业方面的优势最多持续五到十年。F学长说,新加坡经济前景乐观并不代表更多的就业机会,因为能否找到理想的工作有很多因素——环境、机遇、个人竞争力。C学长这时说了句很有哲理的话——“个人竞争力和社会竞争力是没有绝对联系的”。

作为在场唯一的工作人士,L学长提出了不一样的观点。

“我不知道新加坡的前景会怎样,一切都没有定论。商学院的教授都预测错误,我们又能准到哪里去?从广义的角度讲,新加坡本地缺少一个上进的文化氛围,新加坡人安于现状,自我感觉良好。在很多地方他们表现出自己的骄傲,不够吃苦耐劳,却又经常抱怨外国人抢了他们的饭碗。就业机会其实有很多,看你懂不懂得放宽自己的视野。现在行情普遍下滑,刚出社会的毕业生就不该再对底薪的要求太高,毕竟先找到工作、拿到PR、积累经验是更重要的。当然,我们不能仅仅为了拿一个PR去找工作。拿到PR后立刻辞职的行为是很不好的,因为你代表的不仅是你个人,而是中国留学生这个群体。所谓前人种树后人乘凉,现在中国学生找工作难在某种程度上讲就是给‘前人’败坏了口碑。”

(以上言论不代表华新立场)
 

------

“那学长们对继续深造又有什么看法呢?你们觉得对将来有帮助么?”

“也许有帮助吧。”P学长说。“我还是刚才那句话,不能全凭兴趣,要考虑市场和就业机会。”

L学长补充道:“文凭还是很重要的。对于很多大公司来说,聘用高文凭人才是一种长远投资。你一旦进入公司的机构内,就不要担心没事做。老板一定有大量的工作交给你,因为你是专才。”

“那读研究生都要注意些什么呢?”

“选老板很重要!”P学长说。“一定要先从前辈那里打听清楚。讲课好的教授不代表他会是一个好老板。好老板通常对研究领域很熟悉,这个可以从他发表过多少论文看出来。好老板还会帮忙安排你的研究进度。没有老板的指导,你头一年的研究生涯可能就像在一团迷雾中,全靠自己盲目的摸索前进。如果老板太忙,或者根本懒得管学生,这种情况就很可能发生。所以选老板一定要慎重。当然,对自学能力非常强的人来说,有没有老板可能无所谓吧。”

访谈进入尾声,笔者请各位学长对学弟学妹们说几句话。

L学长代表学长们说:“走什么路是自己的选择。一旦做出某种选择,就要对自己负责,不要后悔。趁年轻,不妨多尝试一些自己想做的事。”



(访谈结束,学长们取出两副扑克,打八十分去了……)
[燕归来 (10-6 12:07, Long long ago)] [ 传统版 | sForum ][登录后回复]12楼

(引用 燕归来:学有所专,握住机会的翅膀——SM3第六批学长访谈实录NTU毕业学长采访录系列之二 学有所专,握住机会的翅膀——SM3第六批学长访谈实录 by:...)寻觅·觉悟·争取一个未来——SM3第六批学长访谈实录之二NTU毕业学长采访录系列之三(记者:晖兰)


寻觅·觉悟·争取一个未来——SM3第六批学长访谈实录之二

晖兰

2003年8月4日星期一(真巧,又是慵懒的午后),笔者又一次采访了本校毕业的第六批学长(以下简称LL学长,与之前的L学长并非同一人)。LL学长毕业于NTU计算机工程学院(School of Computer Engineering,简称SCE)。毕业后留校工作至今,并于今年七月开始硕士研究生的课业(Master of Science),忙里偷闲接受采访,笔者不甚感激。

笔者(以下简称笔):学长觉得自己走过的四年大学之路有何独特之处?
LL学长(以下简称L):独特的地方……开始时意气奋发,后来自闭保守,郁闷麻木,迷惘无助,最后有一点觉悟……这好像很多人都是这样的,并不是我的独特,可是,我想不到其它更加独特的。

笔:当初毕业面临抉择的时候是怎么想的?
L:当初希望有一份自己满意的工作,积累一点金钱和工作经验,在我要想回国的时候,有足够的资本实现我的梦想……不知道怎么总结才好,基本的想法就是这样。

笔:以过来人的身份,学长有什么话想对学弟学妹们说吗?比如一些建议?
L:如果这个建议不会成为他们的框框的话,我想说,不管你如何看待这边的学习制度,如果你是学生,认真的对待这个学习吧;如果这里的生活不能够提供更多的乐趣,那就自己积极一点生活吧;如果觉得这里很没有文化的气息,积极的寻找一些志同道合的人吧。不要苛求这里的社会能给你更多的东西,很多的东西需要你去争取。

笔:学长毕业时为什么选择留校工作?
L:当时SCE的学制和现在略有不同。三年毕业时,IT泡沫破碎,感到IT 方向的渺茫,于是续读一年,大四毕业,申请读研,被MOE拒绝(因为他们认为成绩不好),于是面临择业,看上了前老板的项目,于是决定留下给老板做研究,择机转行。

笔:喜欢在学校工作吗?
L:不是很喜欢。在学校工作,永远给我想偷懒的念头,永远象学生一样,有一些天真的杂念。

笔:那边工作边读研究生又是怎样的情况呢?
L:一个学期选两门课,都是放工后的时间上课,每周两天,傍晚六点半到九点半。现在还好,因为是在学校里工作,将来离开学校,工作紧张,压力大,学习的时间肯定比现在少,也一定更累了。

笔:学长对我们的座谈会有什么建议吗?
L:对你们的情况不怎么了解,也没啥建议了。

笔:谢谢学长(感激的)。
L:不客气,希望你们的座谈会成功。
[燕归来 (10-6 12:07, Long long ago)] [ 传统版 | sForum ][登录后回复]13楼

采访宛希NTU毕业学长采访录系列之四(记者:pig_119)

采访宛希
 
by: pig_119

星期天晚上九点的时候突然接到宛希的电话。她说,明天就要出发去北京出差,至少要十天。我只好放下手上的logbook,赶紧往她家里赶。

其实我到她楼下的时候,她还没到家。我上次见她是在机场,那时她还抱怨我在广州的时候没有找她玩,闷死了。谁知自从7月22号找到那份工作以后,她就连星期天也要OT到晚上十点。她说她的一个同事已经累的病倒了,唉,真是闲时闲死,忙时忙死。

宛希是我国内中学的senior,sm2过来的,ntu CE graduate。现在和几个广东的同学在Jorong East合租了一套3房一厅。走进房门,觉得倒也是挺大的一个套房。客厅里仅有的一套沙发,一个壁柜和一台电视让客厅显得更大了。

宛希晚上还有准备第二天为一个常州的顾客做的ppt,以及准备行礼,她只好一边工作一边和我聊起来。宛希现在在一个叫亿联的IT公司上班,是该公司行政总裁Mr潘的personal assistance。这间公司正在出售online paper和道路收费系统等技术。我倒是非常惊讶为什么她的第一份工作起点就可以如此之高。

宛希谦虚地说这里面有一些运气的成分。她7月初回新加坡以后去了几次面试,除了一个sale的职位她较有兴趣外,好像都没有什么进度。有一天中午她突然接到亿联的电话,叫她下午去面试。面试很顺利,合同很快就签下来了。后来她才知道,是Ms Cheryl讲她推荐给Mr潘的。Cheryl是谁?原来宛希在year two的时候曾经帮过Ms Cheryl,为一个快餐店做过一个书面的翻译。宛希说她当时翻译的头昏脑胀,呵呵,但是也许是她当时为自己种下一颗很好的种子,现在终于有意外的收获了。

另外,据宛希说,现在一般招聘personal assistance都要求要有一定的工作经验。然而这个交际甚广的Mr潘却比较特殊,有意寻找一些年轻人。他认为他们负担小,有潜力和学习的能力,可塑性强。所以宛希拿到这份工作也就顺理成章了。

我又问了一下宛希之前投简历的情况。出乎我所料,她投向的公司和职业大部分并非与她的CE专业有关,相反倒是sales和trainer有关。当我问及原因,她说她对于写程序这些technical的工作没有兴趣,而且她在校园的时候已经有marketing的经验,曾经做过传销和trainer的工作。而且现在市场对人才的需求已经远远超出对个人专业的限制了。“你自己喜欢干什么的工作就去找什么咯”这句话给我挺深的印象。的确,宛希真是一个很独立,有自己想法的人。

当我问及也多人都会问的问题,成绩对于找工作的影响时,宛希好像有点不以为然,呵呵。她说自己的degree并不是first class,但是这个对她找工作的好像几乎没有什么影响。所以当我提到ntu的那些exchange program会影响毕业的degree的时候,她也鼓励我应该去争取一下,去外面走走。既然成绩对于宛希来说是微不足道的因素,我也就没有多问了。

宛希也给我讲了她房友zhan婷(同音)的一点情况。阿婷是个很有魄力的女仔。她在大学时就参加了很多新加坡local的club,对于她的人迹有不错的帮助。而且她还从帮人家维修电脑开始到后来借别人的program过来写。她6月份已经开始工作了,那份工作就是她partime的老板介绍的。

聊着聊着,筱芸和他男朋友回来了。筱芸也是我中学的senior,是他们这届中为数不多的在读master的人之一。筱芸告诉我今年moe取消了给 master的这笔钱,所以只有abp的人才能直接升入master。筱芸可以不用为生计担忧,又可以多时间卿卿我我,羡煞旁人。。。。。。。

离开宛希家的时候已经11点多,宛希明天一整天会议,晚上12点的班机去北京出差,我祝她一路顺风。
 
[燕归来 (10-6 12:08, Long long ago)] [ 传统版 | sForum ][登录后回复]14楼

学长采访录,猜猜她是谁?NTU毕业学长采访录系列之五(记者:微笑月亮)

猜猜她是谁? ^_^
 
微笑月亮

某晚上,on MSN,开始了对学长M 的采访.

问:先谈谈大学生活吧, 比如说学习
答:刚进大学的时候觉得课程挺容易,也许是因为在这边念了中学和初级学院的关系,比较适应这边的教学方式了(方式很相像,都是有lecture 和tutorial,但project 没那么多)后来选择了ABP,每个学期都要overload一到两门课. 嗯,一开始的时候轻敌了. 如果可以重来,我大一会多overload一些. 大三的时候就开始觉得精力不怎么够用了,那时候也参加了很多课外的活动,比如说华新就占了很大的比重. 所以成绩等于是一直在滑坡, 幸好IA和FYP的成绩都不错,帮着提回来一些, 所以最后还保持在2nd upper.

问:那学习上你觉得什么比较重要呢?
答:我觉得学习理论虽然重要,但在做project过程中的锻炼更重要,包括独立作业的能力(individual work)和团体作业能力(team work).印象最深的是IHPT(In-House-Practical-Training) , 一组10个人,如何分工,合作,以及在做好自己那部分的同时不忘了解teammate的进度,都挺锻炼人的.我想对那些刚入学的junior说一句:不要像我一样认为什么都很容易哦. 大一大二不努力,大三大四会后悔的. 尤其大一大二是摸索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的时候,找到了自己的路子,今后会走得比较顺.

问:那ECA 呢? 这方面有没有什么想要和junior分享的?
答:关于ECA,我参加的比较杂, 而且纯粹是冲着分数去的. 参加IBG IHG挣了很多分,但是也牺牲了假期的时间.

问:参加ECA 是不是像很多人说的那样, 能学到很多东西,增长见识? 还是因人而异,不用太在乎?
答:我觉得见仁见智,如果不是全心投入,是很难真的学到什么的.

问:那有没有什么地方你所走的和别人不同, 觉得自己的比较有优势?
答:咳咳…这个…写作算吗?说到优势,我觉得自己没什么优势。成绩也不是特别顶尖,与人交往也不是特别圆滑,唯一的不同也许是有一份热情,有自己热爱的事,比如写作。写作的感觉很难形容,因为那已经是我的一部分了,和吃饭喝水一样,不可缺少。如果说一开始只是乐趣,那现在便是执着。

问:现在您正在读master, 对继续深造有什么看法? 间或新加坡经济,以及未来.
答:我本身不是有野心的人(ambitious),继续读研究生,很大的一个原因是喜欢学校里的环境。当然,为了学以致用,研究生读完后一定会离开校园,找一份适合自己的工作。工作一段时间,积累一些经验。那时候才有资格谈论新加坡的经济和就业前景吧 。

问:那对就业前景有什么想法没?
答:现在找工作难,但以后应该会好起来,希望那些还没找到工作的同学不要失去信心.

问:最后,您对junior 还有什么话吗?
答:有什么不懂的,不明白的,要多找senior了解情况,不要怕,senior大部分都很热心的.
[燕归来 (10-6 12:09, Long long ago)] [ 传统版 | sForum ][登录后回复]15楼

学长采访录, 另一个某学长NTU毕业学长采访录系列之六(记者:独孤漫路)

另一个某学长
 
by: 独孤漫路

上午, NTU CANTEEN B, 对正在读master (EEE)学长的采访:


问: 请问学长对大学里的这段生活有什么想和JUNIOR 分享的?
答: 如果可以重来的话, 我会多一点目标.我们这届(2002届毕业)和之后的各届相比, 之后每一届相对来说, 会有更强的目标., 例如说职业和阅读. 他们会通过一些途径来为以后的打算做很多准备. 很多同学想以后出国留学或在国外工作. 他们平时就会多积累这些方面的东西, 收集资料, 积极学习英语等.
因为现在大部分同学都是独生子女, 来新之后没有人管, 并且缺少独立生活的经验, 导致生活没什么规律, 这可不是什么好事.

问: 学习方面学长有什么话要讲吗?
答: 当然要好好学习. 大部分留学生选系的时候有点人云亦云的感觉. 看大部分人选EEE, 自己也就选了, 其实这样做不好. 比如说MPE 吧, 其实还是挺有前途的, 不过鉴于在国内的时候形成的观点, 好像觉得重工业没什么前途似的. 选系关键还是要跟着自己的兴趣来. ECA 呢, 这是一个跟别人接触的好机会. 有人说这浪费时间也不为过, 关键还是在于自己如何衡量.

问: 学长对新加坡经济以及未来的工作有什么期望吗?
答: 短时间内新加坡经济是不可能好转了. 现在读master 也是希望以后好找工作. 其实当初申请master 的时候也在边找工作, 有过一个interview, 不过当时碰见一个学长, 就感觉很”冷”. 学长都没找到工作呢, 一年了啊, 对找工作也就没多大的信心了.
现在很多同学所用并非所学. 几个学EEE 的同学在做管理方面的东西, 做的也挺好. 这些都是以后可以学的, 不过, 在大学这段学习的好时间, 还是多做做准备, 多学一下编程之类的. 再了就是多听英语, 多说英语, 尤其是南大.

问: 对JUNIOR 有什么建议吗?
答: (脱口而出啊, 可见多有感触) 少打游戏! 感觉南大的中国留学生越来越出色, 有了优势, 当然还需要好好武装一下, 珍惜大学生活.

问: 对我们华新这次座谈会有什么建议或意见吗?
答: 我建议调查一下毕业生的婚姻状况. 我知道的我们这届有大于10对的已经结婚了, 有工作的 也有正在读master 的. (当时俺真是惊讶啊!!!非常不解, 遂问其原因) 一呢是因为另一方在中国, 如果结婚的话, 那就比较容易过来. 二呢, 是因为新加坡本身生活比较安逸, 各方面发展比较健全了, 于是人就缺少斗志, 早早结婚, 被同化了.

疑惑的问: 理工大学不是那么好找女朋友吧?
答: 是啊, 当然有很多人找不到女朋友. 不过, 南大和NYP 向来是”友好单位”啊. 所以呢, 也建议华新和NYP 合作做这方面的调查.

总体来说, 还是比较迷茫, 找到工作就最好, 被派回国工作的最好!
[燕归来 (10-6 12:09, Long long ago)] [ 传统版 | sForum ][登录后回复]16楼

sry, “十年”的采访录对象应该都是第一批SM3的学长好像偶只有4篇[燕归来 (10-6 12:12, Long long ago)] [ 传统版 | sForum ][登录后回复]17楼

(引用 燕归来:sry, “十年”的采访录对象应该都是第一批SM3的学长好像偶只有4篇)lonelywolf: IT之路(学长自己写的)IT之路
by:lonelywolf

IT之路

题记:
7年了,一直想好好沉淀一下过去,找一些曾经的闪光或灰暗,可是一直没有什么机会.正好这次借着完成felix兄交给我的任务,给自己的过去做个小小的回顾.很久没拿笔了,加上水平有限,文中若有晦涩难懂之处还请多多包涵.还有,本文纯以记忆完成,如果有何与事实不附之处,还望诸位抗看官加以斧正,多谢.
LonelywolF 敬上 ^_^

时光匆匆,从96年到现在,与IT结缘已经有7年的时间了。很幸运的,在这7年里,IT行业有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很不幸的,这7年,也是IT历史上最动荡的7年。不管如何,在这7年里,我以我自己的方式慢慢的在这条IT之路上走了过来。

说起来很惭愧,促使我走上IT之路的动力其实是电子游戏。在初中的时候,我对电子游戏极为痴迷,也曾疯狂的练习过很多游戏。不过,新游戏层出不穷,在一次又一次被新的boss打倒的时候,我总是想,能不能在上面做点手脚,让我也能虐待电脑一回。在初三毕业的那个假期里,我终于知道了那些游戏其实都是程序,是用一个叫电脑的东西做出来的。我的IT之路,也就从这个时候开始,向前延伸出去。

自从知道了有电脑这么个东西,就整天惦记着鼓捣鼓捣,但是我家是典型的工薪阶层,加上那时候的电脑,还停留在dos和wps的时代,那个时候不叫电脑,叫微机,586机都是天价,我家根本就负担不起。所以我一直都在望梅止渴。电脑咱买不起,书还是买得起得,记得当时被书商骗去很多钱,什么学习电脑666 问,电脑启蒙什么的,买了很多在家里。现在想起来,这些书基本上都是垃圾,没什么有用的东西,不过毕竟那时候给了我最基本的电脑的概念。也是在那个时候,我知道了有电脑报这么一个报纸,说起来,电脑报算是我的半个启蒙老师。从电脑报上面,我一点一点的学到了关于ucdos,wps,cced等当时主流软件的点点滴滴。

97年,算是一个转择点,我有了属于自己的第一台电脑学习机。那个是裕兴机,用的还是任天堂8位处理器,所有功能全部依靠板卡的rom来完成,唯一比较不错的是内置3.5寸软驱。虽然机器很破,但是这也让我惊喜非常。要知道,从前的我,可只是在纸上画个键盘来过干瘾呀。当时拿到这个机器,最先练的,就是打字,这也算是一个误区吧。在当时,甚至现在,很多不懂电脑的人都认为打字打的越快,电脑用的越好。那个时候,最快可以练到输入英文大小写加符号混排的文章,每分钟能在200左右。至于当时的必修科目,五笔输入,一级二级简码可以到100左右,不过很可惜的是,一直没学会复杂的拆分汉字,以至于到现在,我依然不会五笔输入。

除了打字,那时候裕兴机还内置了叫Family Basic的编译环境,其实就是Basic的一个变种,语法很简单,而且需要自己写行号。不过,随机带的例子写的极为精彩,让人颇为心动。而且,F Basic自带了一个函数库,内置了很多的图形,通过内置的图形及函数,你就能做出来那些比较简单的小游戏。记得当时我做出来一个不会动的坦克,只会一发一发的向一个方向开炮,我对着那个坦克高兴了许久。

也是在那一年,IT业正在飞一样的成长,年初出了奔腾90,年尾就淘汰了,纳斯达克也疯一样的向上窜,IT公司如同雨后春笋般冒了出来。仿佛一时间,电脑突然出现在人们生活中了。

如果把97年IT业膨胀的速度比作音速的话,那么98年的IT业就在光速的膨胀着,人们眼睛都红了,大把大把的钱往IT业里面扔。IT业就像人们拿钱堆出来的金字塔一样,外表雄伟壮观。不过,钱终究是纸的,到了5,6月份,纳斯达克终于承受不住太高的压力,金字塔随着一阵金融风暴轰然倒塌。这次纳斯达克崩盘的影响是极为深远的,甚至至今仍然在影响着IT业的走向。它给狂热的人们敲响了警钟,让人们看到了IT业畸形的发展,人们开始冷静下来了,认真的审视,研究IT业的发展。不过,这次的教训实在是惨痛,无数家IT公司在一夜之间倒闭,无数IT经理人倾家荡产。IT业也陷入了历史上的最低点。幸运的是,我那个时候,还在继续我的F Basic和准备高考,那时的我,并没有意识到这个事件所带来的深远影响。

大浪淘沙,转眼就到了99年,经过了大震荡的IT业,终于走上了正常的发展道路。加上千僖年临近,千年虫给人们带来巨大经济损失的同时,给IT业带来了无限商机。很多经历了风暴的IT公司依靠这世纪末最后一块蛋糕顽强的生存着。这年,我参加高考,本来准备报考清华计算机系。当然,我的打算是考不上重读,因为清华是我最向往的大学之一。不过,胳膊拗不过大腿,迫于家庭的压力,最后我报考了大连理工大学。不过专业是我自己挑选的,数学系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一门新专业,主要是对计算机软件部分进行研究。这也算是对我不能圆清华梦的一个安慰吧。

说来好笑,我第一次真真正正的接触电脑是在我高考之后。也许相对于很多人,我的启蒙实在是晚。再一次的,是电脑游戏吸引了我。整个假期,我几乎都泡在了电脑游戏上面。

到了大学,有了一个新宿舍,很大,大到同时住了10个人。我开始我的第一次集体生活的同时,也多了9个玩伴。当时我们寝室号称“红警寝室”,全体都比较喜欢打红色警戒那个游戏。于是大家就经常集体去网吧,那时候还叫电脑房,最有意思的是由于这种电脑房是非法的,所以经常开在很隐蔽的地方,比如某某居民楼六楼。常见大家神神秘秘的互相打听着新开的电脑房。打累了,大家就会各自找游戏玩,像仙剑,金庸群侠,三国志,三国群英传,大航海之类的。很多都是D板的,需要设置这个,设置那个,由此,对dos的操作及批处理文件的建立就很熟了。加上我没耐性,经常要祭出FPE,对我那个不争气的主角进行援助,又学了不少进制转化,内存管理的知识。当然了,我远没有那么好学,与其说我在学习这些东西时玩了不少游戏,不如说我在玩游戏时学了不少知识。

除了游戏,那个时候还去计算中心上网。不过那个时候的网络实在是烂。最快的就是学校内的网络了,一出学校就变蜗牛,开263的首页要几分钟才行,即使是那样,我也成功的用了一天时间申请了我的第一个电子信箱,不过很可惜的是,263后来实行收费制,我那个邮箱被无情的干掉了。除了去263,当时最常干的就是去大工的bbs,碧海青天。到处去看文章,聊天,瞎转,感觉什么都好玩。

后来,考到了奖学金,来到了新加坡,度过了一个多月的过渡期。也度过了第一个不在家里面过的元旦,又开始活跃起来。有同学在后港的国家图书馆找到了上网的地方,于是,随着大家一起去上网。当时上网是要交钱的,平时一个小时一块钱,到了周末变成一个小时二块。这个消费水准对于一个月只有200块的我们,的确有点高。不过热情上来了,哪管得了那么多,整天泡在国图,当时最爱干的是两件事,申请邮箱和聊天。还专门准备了一个小本本,记录上网申请下来的邮箱和聊天的内容及对象。回来和朋友交流,然后第二天再跑去聊。

经历了将近两个月的这种生活,我终于大彻大悟了。从那以后,我就再没上网聊过天。这个也算是我那段生活的唯一收获了。不过,那段时间,网络给我留下了及其深刻的印象,加上我们拿到了借书卡和上网帐户,我开始研究网站的建设,一直没有什么头绪。总是这看看那看看,直到去参加了华新的推广会。那时的华新,刚刚从学校里大家灌水的BBS过渡到网站,记得当时大象,小俊,还有月黑等学长讲了很多关于网站的概念,让我明白了学习的方向。在接下来的时间里面。我借了很多的HTML,JavaScript的书来看,当时的主要任务是学英语,不过我私自改为学电脑。如果说那段时间内我的英文进步了,那多半是拜那些英文书所赐。现在想起来,其实当时有些本末倒置,本身英文不好,那些书又是英文的,与其抱着英文书硬啃,莫不如先学好英文,再去读,不是一举两得,事半功倍?如果我可以从来一次,我一定选择好好学英文。不过现实毕竟是这样,我把大块的时间都用来学习电脑,剩下的时间也被我用游戏填满了,那段时间,打星际争霸,打三角洲,打帝国时代,甚至还在几个同学的影响下开始打文字MUD。

就这样,几个月的英语学习就过去了,我的电脑水平和游戏水平直线上升,英语就是马马虎虎的混了过来。带着对新专业的憧憬,我踏进了Kent Ridge Hall,开始了我的computing学习。当然,学习computing,电脑自然不能少,一搬进学校,我就跑到森林广场,配了一台当时非常不错的电脑,花了2000多。同时,在学校又订了一台笔记本电脑。第一次拥有电脑,激动得一宿没睡,干的第一件事,就是把它原来的系统格式化掉,换上我的 win98中文第二版。不过当时水平还是差,装了个win98用了一天一夜。硬件软件都有了,还有免费的网络,电脑却失去了当初的吸引力。去上课也大失所望,除了听不懂的就是太简单的。百无聊赖,我开始玩mud,同时也开始玩反恐精英,并且沉迷其中无法自拔,当时最疯狂的是不去上课不去上 tutorial,先费点劲写个机器人,用zmud挂着mud练功,再开着反恐精英跟lan上的人拼,玩累了,就找个东西写点html,做个小东西什么的。这样的学法,学习成绩可想而知。差点被教育部请去“喝茶”。

在那时,整个IT业和我的游戏热情一样高涨。IT产业在走上正经发展的道路后,终于从低谷爬了出来,IT毕业生炙手可热,他们发愁,不是为找不到工作,是为工作机会太多而发愁。很多人都有好几个机会,有的高薪,有的福利好,真是让他们难以选择。不过,即便是在这样的热潮下,IT产业仍旧没有什么突飞猛进的进步或是有影响力的事件,这也许就预示着整个IT业的后劲不足和潜在危机。

整个2001年,IT业持续了它的热潮。不过我的游戏热情已经被年初的糟糕成绩打击的一落千丈。这时,我还没有意识到学到的东西有什么用处的问题。只是固执的认为,老师讲的什么根本没什么用。不过没用归没用,还是应该让成绩再高一点才算说得过去。我开始尝试着努力去学习。mud扔掉不玩了,不过反恐精英到底没舍得扔掉,还自己安慰自己,保存最后一点业余爱好。就这样,在坚持每天一小时反恐精英的情况下,以一个很尴尬的成绩结束了2001年的学习。说成绩尴尬,是因为差0。03分就可以进honor year。不过,在这一年里,我学到了network,现在我最感兴趣的一个方向。而且,在这一年里,我接触了几乎电脑科学的所有方面,数据库,网络,操作系统,等等。根据课程的需要,我也自学了asp,c和c++,还有一些pascal。整个一年的积累,让我对电脑知识有了新的认识。

2002年,随着对电脑知识的理解,终于发现了大一学的东西其实很有用,是基础的基础。也发现了打反恐精英真的真的非常浪费时间。在痛恨自己没有学好大一的基础课的同时,与坚持打了一年半的游戏说拜拜。虽然不能彻底的不玩了,玩的时间是大大减少了。同时,课程也越来越有意思了,当然,也越来越难了。不过,在这一年,我认识了cowboy,看到了linux操作系统,最爽的是,只要你有能力,你什么都能改,因为绝大多数的软件包括系统本身都是开放源代码的。虽然以前我就装过linux,但是真正开始使用linux,是在认识cowboy之后。应该说是他把我引入了linux的世界之中。我看到了一个完全不同的世界。拼命的研究,学习,终于也算小有成绩。而且,由linux,我又进一步的接触了其他一些操作系统,比如BSD,UNIX等,整个视野豁然开朗。

不过,IT业就没我那么幸运了。在经历了短暂的高潮后,缺乏主动力及核心产业,IT业热潮开始回落,尤其是911事件,在给了美国狠狠一击的同时,也给 IT业造成了极大的影响。到了2003年,SARS的狂潮,美国对伊拉克的战争,一系列的恐怖袭击,更是雪上加霜。而且,由于上世纪末IT过热,导致了学习电脑的人成倍增加,时至今日,一批又一批的毕业生给本来就很激烈的人才市场再加了一次压,加上糟糕的经济大环境,整个IT业又再次陷入低谷。人人自危,不知道路在何方。

我明年就要毕业,说实在的,我也很担心我的命运。因为整个经济及IT产业的复苏还需要时间和机会,如果明年没有奇迹发生,很有可能持续这种状态。甚至,如果有些公司为了对付现在的处境,不惜牺牲长远利益的话,这些隐藏的问题很有可能爆发出来。那样,整个产业将会更加的恶劣。而且,随着电脑的普及,应用技术的用武之地必然会越来越小,IT人才市场会进一步的萎缩。但是,新毕业的学生,失业的IT人才,即将给人才市场带来另外一波大冲击。我们的明天在哪里?

形势是严峻的,也是乐观的。比如电脑的普及并没有那么快,而且普及本身就需要人才来进行操作。再比如电脑科学也是在不断的发展中,大量的研究人才是象牙塔里缺少的。整个IT业仍然是充满希望的,现在只是少一个发展的契机。

未来的几年里,搞理论研究是个不错的选择。象牙塔是避风的好港湾,无论外面风吹雨打,里面依旧风和日丽。而且,做理论研究也会进一步的丰富你自己的理论知识,还可以很方便的攻读更高的学位。不过,本身做理论研究需要有较高的理解基础,一般都要求很高的成绩。拿NUS来说,现在留校很不容易,一般都要 first class以上才有机会。本身和你HYP的老板也有关系,尽量找比较有名的,职位比较高的人做supervisor,这样留校的机会会大一点。

除了留校,就算搞硬件的最有前途了。这包括做嵌入系统(Embeded System)的,写驱动程序的。本身现在电器就在逐步的自动化,要求附带很多诸如蓝牙通讯呀,模糊控制之类的功能,而且成本投入不能过大,体积要小,便于操作,这样的话,嵌入系统就变成了不二的选择。写驱动程序也是一样,新的硬件不断出现,新的操作系统也不断出现,这样的话,需要的驱动程序就会很多,工作应该不愁了。

除了搞硬件,就是做办公自动化了。这可是跨时代的事业,不过时至今日,仍然有很多办公场所是依靠传统的纸张作业的方式来完成。在办公自动化已经成为趋势的今天,这无疑是一块潜在的大蛋糕。

相应的,做数据库的同样会有很多机会,因为很多人需要把数据从其他媒介转移到电子媒介中储存。这样,相应的数据库知识就会非常有用。据说现在拿到Oracle最高认证的年薪最少10万。

还有经久不衰的设计工作,包括平面设计,3D设计和动画设计。搞这个,重在精通某种东西,而且,和演员一样,只有有人欣赏你的作品,你才会有用武之地。

当然,这些也少不了我心爱的网络。搞网络的,其实日子既好混也难混。好混是因为以上几乎所有方面都会有一定的网络需要,比如办公自动化加上公司局域网。难混主要是因为很难会拿到比较好的报酬,因为通常需要的配置都非常简单,这么简单的操作,很难拿到高报酬.

总而言之,现在的IT业就是这么一个痛苦交织着希望的行业。而且,IT业很难做得太久,也是个吃“青春饭”的行业。因为IT业本身更新太快,几年不学习就跟新手一样了。这么快的节奏,时间长了没人受得了。所以很多IT人也要考虑二次就业的问题,找个差不多得行业准备转行,比如说从技术部门转去管理部门。明天究竟如何,路究竟在哪里,这个答案只有时间能回答。不过我始终坚信,乌云过后必是艳阳天,沿着这条路走下去,定会遇到光明.
[燕归来 (10-6 12:14, Long long ago)] [ 传统版 | sForum ][登录后回复]18楼

(引用 燕归来:lonelywolf: IT之路(学长自己写的)IT之路 by:lonelywolf IT之路 题记: 7年了,一直想好好沉淀一下过去,找一些曾经的闪光或灰暗,可是一直...)不知道这个是不是也是“十年”的其中一篇请知情人指正,多谢![燕归来 (10-6 12:15, Long long ago)] [ 传统版 | sForum ][登录后回复]19楼


<<始页  [1]  末页>> 
登录 | 首页 -> 华新鲜事 -> 创业求职 | [刷新本页] | 切换到:传统版 / sForu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