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不是《缘缘堂随笔》里的?
登录 | 论坛导航 -> 华新鲜事 -> 文学艺术 | 本帖共有 5 楼,分 1 页, 当前显示第 1 页 : 本帖树形列表 : 刷新 : 返回上一页
<<始页  [1]  末页>>
作者:子非鱼 (等级:3 - 略知一二,发帖:586) 发表:2003-09-11 02:19:18  楼主  关注此帖评分:
【桐音别馆】李叔同先生的文艺观(丰子恺)眼看着偶再不来灌水,这里就要被关了——偶决定牺牲一下,来灌灌水,不能救活枯干的花朵们,好歹也滋润滋润土地。 ------------------------------ 李叔同先生的文艺观——先器识而后文艺 李叔同先生,即后来在杭州虎跑寺出家为僧的弘一法师,是中国近代文艺的先 驱者。早在五十年前,他首先留学日本,把现代的话剧、油画和钢琴音乐介绍到中 国来。中国的有话剧、油画和钢琴音乐,是从李先生开始的。他富有文艺才能,除 上述三种艺术外,又精书法,工金石(现在西湖西泠印社石壁里有“叔同印藏”), 长于文章诗词。文艺的园地,差不多被他走遍了。一般人因为他后来做和尚,不大 注意他的文艺。今年是李先生逝世十五周年纪念,又是中国话剧五十周年纪念,我 追慕他的文艺观,略谈如下: 李先生出家之后,别的文艺都屏除,只有对书法和金石不能忘情。他常常用精 妙的笔法来写经文佛号,盖上精妙的图章。有少数图章是自己刻的,有许多图章是 他所赞善的金石家许霏(晦庐)刻的。他在致晦庐的信中说: 人剃染已来二十余年,于文艺不复措意。世典亦云:“士先器识而后文艺”, 况乎出家离俗之侣;朽人昔尝诫人云 (more...)
是不是《缘缘堂随笔》里的?
丰子恺的散文随笔,清淡而有味,余音可绕梁三日。今天和女萝说起日本的红楼梦--源氏物语,查到翻译者竟也
是丰先生,很有找来阅读的兴头(网上售价600百余元)。
说起李叔同的文艺观,到有些想说的话:“先器识而后文艺”,显然是和儒家注重个人道德修养的思想相一致的,
弘一大师这样的今之古人,自是欣然赞成;大师的人格魅力、道德修养,后辈们钦佩不已,可还是有一点疑问:
道德和文艺,这两个领域是否真有如此大的交集,以至于“要做一个好文艺家,必先做一个好人。”道德,
本身是个非黑即白的命题,但不同时间(古今)、不同空间(中外)的道德观差异太大,我们在讨论道德的时候
不得不非常谨慎小心;即使能够在一定范围内确定道德的涵义以及判断人或事的道德与否,我们还是得面对一个相
关联的问题:一个艺术家,在创作并发布自己的作品时,得在多大程度上为世道人心负责?他本人是否有弘扬道德、
提升读者的职责?传统的文艺观是文以载道(我们不妨把这里的“文”广义理解为文艺),这就将艺术创作和道德
责任挂起了钩,杂剧家高明的一句经典台词是,(剧本创作)“若是不关风化体,纵好也枉然”;现代人的立场显然
更着重在个人,艺术家们强调他们的艺术是为个人的,是表达灵魂世界的心灵书,而不是灌输道理的教科书,经历过
极左年代的中国人对此更有切肤之痛,金光大道,样板戏,郭沫若的“歌德体““新诗”,注定会成为新中国文艺史上
不光彩的一页。(当然,样板戏的情况有些特殊,作为现代京剧,艺术成就很高,但人物设定的高大全、事件情节的
模式化、浓重的政治色彩是它的硬伤,八个戏垄断中国人的耳朵长达十年,更是极不正常的)。从自由主义的观点来
说,载道派和现代派大可自行其是,自得其乐,把自己的观点强加于人是不必要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当然,
上面这句自由派的观点,也是“施”在也许并不接受此观点的听者身上的;没办法,这是自由主义的一个悖论。庄子
说:言尽悖。
名士不必须奇才,但使常得无事,痛饮酒, 熟读《离骚》,便可称名士
欢迎来到华新中文网,踊跃发帖是支持我们的最好方法!原文 / 传统版 / WAP版所有回复从这里展开收起列表
作者:子非鱼 (等级:3 - 略知一二,发帖:586) 发表:2003-09-11 17:25:49  2楼
我基本同意你的,不过,“道德”和人的心灵的接近和共鸣性,这一点的程度还有待思索。在道德的某一种深层次的定义基础上,李叔同的观点我认为还是比较客观的。很明确,李叔同本人非儒家道德的倡导者。 源氏物语中译本没有那么贵吧,难道丰先生翻译的尤其不一样些?其实对这本书,窃以为丰先生来翻译未必最合适的。。。。嘻嘻,在还没好好读它的前提下,偶对它的绘画和电影价值比对它本身期望要大。。。
希特勒的御用女导演,几天前刚刚过世,
她的作品《意志的胜利》《奥林匹亚》是有着极高艺术成就的记录片,但因及其
浓重的纳粹色彩而为人诟病。我恰好下了《意志的胜利》,看过后再谈谈感想。
欢迎来到华新中文网,踊跃发帖是支持我们的最好方法!原文 / 传统版 / WAP版所有回复从这里展开收起列表
作者:子非鱼 (等级:3 - 略知一二,发帖:586) 发表:2003-09-14 11:31:13  3楼
huh? where did you download it? can share?
BT download. will burn into CD.
can lend to u someday
欢迎来到华新中文网,踊跃发帖是支持我们的最好方法!原文 / 传统版 / WAP版所有回复从这里展开收起列表
作者:子非鱼 (等级:3 - 略知一二,发帖:586) 发表:2003-09-21 22:49:02  4楼 评分:
我的想法所谓"先器识后文艺", 未必是说要弘扬道德,提升读者,为世道人心负责. 而是说艺术家需自身不断锤炼精神和人格. 并不需要艺术家们特意将道德的东西放进去, 而是说一个伟大的艺术家的作品, 我们透过他的技巧, 他的文字, 他的色调, 他的构图...等等等等, 自然能够感受到崇高的精神的存在. 从这一点说, 李叔同的说法我相当同意. 南北朝的骈文, 五代的词, 用字上不可不说精巧且别具匠心, 然而终不能成巅峰之作.
恩。。你的解释更接近李叔同的原义。。。
不过我上贴那样说其实是借题发挥,想说明的是传统观点和现代观点的差异,传统观点强调为人和为文的统一,主张文学作品应该歌颂真善美、鞭挞假恶丑,作者为了写出这样的作品,应该锤炼自身的修养,铸造自己的人格,相应的,读者在阅读这样的作品之后,也应该并且能够获得艺术上的美感和灵魂的提升。但是现代的观点,似乎并不强调文学作品一定要有意识形态和价值判断方面的内容,作者没有提升读者思想境界的义务,读者也并不一定期望从阅读中获得提升。而且,哪怕是在古典的文学作品中,我们也能举出例子证明,作者的人格伟大与否和作品的伟大与否不一定同步:
国外的例子有,有断袖之癖的王尔德,与同父异母的妹妹恋爱的拜伦,孤僻的卡夫卡,中国的例子有,汲汲于功名的李白,几曾识干戈的李后主。我们在承认托尔斯泰、雨果、鲁迅是伟大作家的同时,也得承认,上述几位,也许并不拥有崇高、伟大的人格,但绝对也称得上是伟大的作家。
欢迎来到华新中文网,踊跃发帖是支持我们的最好方法!原文 / 传统版 / WAP版所有回复从这里展开收起列表
作者:子非鱼 (等级:3 - 略知一二,发帖:586) 发表:2003-09-24 13:27:12  5楼 评分:
问一下“断袖之癖的王尔德,与同父异母的妹妹恋爱的拜伦,孤僻的卡夫卡” 为什么说沾染这些东西的人格就不可以是崇高或者伟大的人格呢? 我想知道你的看法.
刚才回贴窗口一直拉不下来。。。说说我的看法
(怎么我的IE、netscape和opera都跟华新有仇似的。。。。@&@)

正如下面有人指出的那样,我们先前说的“崇高或者伟大的人格”是就世俗的、公众的、因此而被广泛接受的观点而言。比如托尔斯泰坚守人道主义立场,敢于批评沙皇政府;雨果捍卫共和,严厉谴责复辟的小拿破仑,不惜被流放多年;鲁迅为受压迫者而呼喊,尖锐批评当权者。这些作家的作品是一流的,在作品之外,他们的人文情怀、道义承担和对社会公共事务的积极参与更为世人所敬仰,雨果被称为“法兰西的良心”,鲁迅身后被冠以“民族魂”的称谓。李大钊的一句诗可以用来形容这一类作家: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也许可以夸张一点称之为“圣人
作家”

不过,不是每个人都可以脱凡入圣。部分原因是,随着社会政治、经济结构的变化,知识分子阶层已经不再占据舞台的中心地位,“社会的良心”这一功能在很大程度上已经削弱,主动地或被动地,整个社会呈现出“平民化”和“世俗化”的色彩,很难想象现在的社会上再出现一个托尔斯泰或者鲁迅,台湾的李敖在极权时期是反抗一家独裁、争取政治自由的英雄,但在这个时代继续旧戏重演,已是迹近小丑。除了社会大环境,还有作家个人的性格因素也在起作用,并不是所有人都对社会公共事务有积极兴趣,有人宁愿退缩回自己的小世界,将他们对世界和自身的细微感受倾诉于纸上,也许是无心插柳,某人的个人独白也会引起读者的极大共鸣,令他们激动和不安,也许可以说,只有个人的才是大众的。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平民化作家更能准确真实的表达我们这个平民的时代。

再说说道德和艺术。“断袖之癖的王尔德,与同父异母的妹妹恋爱的拜伦。。。”,在世俗观点里显然是和“道德败坏”,“有伤风化”这些词联系起来的。这里转引一下托尔斯泰对王尔德的评价,很有意思的八个字“否定道德,赞美腐化”。从个人角度(很大程度是审美上的)来说,我是很喜欢王尔德的,他的唯美主义倾向,带着一丝颓废的华美和艳丽;对人生、社会、爱情和上流社会的轻松调侃,显得如此机智和洒脱;那些有着纯真童趣的童话里,却分明显露出作者善良、悲悯的一面。关于文学作品,王尔德有数句名言,“只有好小说和坏小说,没有道德的或是不道德的小说”“所有的艺术作品都是毫无用处的”。不得不承认,这些美丽而危险的观点深深的吸引了我。还应该提提王尔德的寓言体小说“道格连恩的画像”,生活也许污浊不堪,但艺术永远光彩夺目。这是个很决绝的、因此很容易引起争议的观点,感兴趣的人可以去找来读读。

作为结论,我觉得,如果你喜欢某个作家,大可不必在意别人对他的评价是“崇高伟大”还是“道德败坏”。我个人觉得崇高、伟大这些词太过沉重。比如王小波,你绝对不会用这些词来形容他,但这并不妨碍你喜欢他。



欢迎来到华新中文网,踊跃发帖是支持我们的最好方法!原文 / 传统版 / WAP版所有回复从这里展开收起列表
论坛导航 -> 华新鲜事 -> 文学艺术 | 返回上一页 | 本主题共有 5 篇文章,分 1 页, 当前显示第 1 页 | 回到顶部
<<始页  [1]  末页>>

请登录后回复:帐号   密码